分享

双城记 | 为什么要从小带孩子逛博物馆

 盐心Jaffe 2023-03-03 发布于四川

刘红燕

口述历史工作者。曾从事金融和传媒业,

著有《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圣诞假期,大儿子从伦敦去东京。谈及其中一天的行程,得知他去了三个美术馆,我先生立即回应, “妈妈的多年熏陶,养成了好习惯。”

想起2016年在奥赛美术馆时,大儿子站在居勒·埃里·德洛内的作品《被瘟疫侵袭的罗马城》前,脱口而出:“天使也变恶魔了!”当时,我百感交集,这是我们多年固执地对他进行熏陶的结果,当然这份坚持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从小爱带孩子逛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

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好的资源,不好好利用太可惜啦!博物馆在美国被视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被誉为人类文明精华的储藏室。

这些人类文明杰出的创造,“可以提供一个宏大而严肃的观点,让我们检视自身处境当中的辛苦艰难。”

同时,“这些作品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激起一股令人愉快的惊恐,让我们理解到人类面临的灾难相较于永恒之道是多么琐碎渺小,从而使我们更能够平心接受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不免遭遇的那些无法理解的悲剧。”

或许,正是这种“渺小感”,可以帮助人在遭遇痛苦、坎坷时,多一分力量去面对。 

去年暑假,我邀请住家阿姨和她的女儿共去上海,行程中的第一个美术馆是新开业的浦东美术馆。数日后,我们从茑屋书店出来,小姑娘眼睛发亮地告诉我,她们在书店里翻到了一本书,打开的第一幅画就是“那天你带我们去看的那幅躺在水里的少女”。(注:画作为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奥菲利亚》)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对1999~2000学年度与2009~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做对比研究时,做过一项有5万多大学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有用”,调查结果是,毕业1~5年的学生的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学生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学生则认为是 “艺术有用”。

我们该怎样理解这种“艺术有用论”?所谓“有用”,并非从事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的说法,而是一个人在大学毕业16年后,亦即在其40岁左右时得到的结论。看起来不是指可以直接转换成物质意义上的 “有用”,而是被艺术熏陶后拥有的感知力和思考力。

花一些时间在看上去“无用”的事情上,和只是忙着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兴趣班相比,可能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以下是我和孩子一起看展的心得,在此分享给大家:

看展前,提前做好功课,现场适当讲解。不可喧宾夺主,打扰孩子的自主观赏,看展后,可以交流观展心得,但不可强迫孩子写作文。

对低龄段的孩子来讲,传统博物馆可能枯燥、森严,建议从互动性更强的科技馆、画面色彩更丰富的美术馆逛起。

审 | 周春伦

排 | 彭运康


END

2023年/第129期2023/2月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