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学】谈谈建构(四)现实世界是怎样被建构起来的

 吾学研究 2023-03-04 发布于山东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建构的根本条件是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外部信息刺激和技术手段都可以让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节我们讨论一下在此基础上怎样建构起现实世界?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建构,神经元的功能是提供电图式刺激,本身并不能进行建构,建构是先验主体之功能。先验主体在哪儿?是否在大脑中?这个问题还不能确定,因为它属于精神性存在,不是物质性的,当然我们可以假设它寄存于大脑深处。但需要明白的是它也可以脱离大脑存在。

逻辑上,对现实世界的建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客观世界的建构和现实世界的建构。

1.建构客观世界

1.1先验主体是建构系统,包括动力系统和能力系统,但是先验主体不能凭空建构,需要有建构材料。先验主体依赖于什么材料建构呢?它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或者杂多,即物本身。我们把它改造为物源体,意为它是现实物体的来源。

物源体本质上是混沌,所谓混沌不是无,也不是空,但也不是混沌一片的视觉之物、现实之物(只有被建构为能被意识之物才是现实之物)。根本上,混沌是一种逻辑存在,还没有任何区分。物源体就是对混沌的组织,是对混沌的初步区分,物源体也可以叫做混沌体。

1.2物源体信息刺激感受器,感受器把外部刺激信号编码为生物电信号,经由神经系统传递给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神经系统进行合成性编码,组成信号编码集团,形成一个信号体。

1.3信号体刺激先验中心,先验中心对信号体进行索解、分类,然后依照先验感性规则建构起“物的形式”,我们叫做表象。

1.31表象还不是现象,也不是实体,因为还没有加载意义。

1.32表象是一种是意识。

1.4所有表象集合的外化(对外投射)构成客观世界。

1.41表象世界在头脑中,由于综合统觉的作用,表象把物源体建构起来,我们称为投射或者外化。这类似于照镜子,镜像其实是我们形象的投射,我们的形象组织起了镜像。

1.42所谓客观,不是传统意义的先在(即自在),更不是永恒存在。客观是相对于人来讲,一旦被先验主体建构起来就是不可改变的,并且对人类来讲是普遍存在。因为第一,它是一种形式化存在;第二,所有人具有相同的先验主体和神经结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人可以建构相同的形式。

1.43但是,假若改变先验主体的性质或者人的神经结构,表象和客观世界随之改变。不同物种也可以建构不同的客观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说:“我們看到的一切东西也可能是別样的。我們一般地能够描述的东西也可能是别样的(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5.634)。”

1.44客观世界本质上也是意识性质。

2.建构现实世界

2.1先验意义中心对表象进行赋义,即为它加载某种属性意义。

2.2先验语言(概念)中心对每一种属性意义予以命名(例如红色、圆形),我们称之为属名。

属名是一个被简化的判断。先验意义中心和先验语言中心可以是同一个中心。

2.3先验语言(概念)中心对各种属名给出一个统一名称(例如太阳),我们称之为专名。

由此建构起现象。

2.31专名是属名之集合,专名本身是简化性判断,同时它是所有属性判断(属名)的集合。

2.32现象在头脑中

2.4通过综合统觉,把现象外化(对外投射),建构起外部实体。

2.41所谓外化,就是对外部物源体的建构,也就是把“现象意义”加载给外部物源体。经过综合统觉的作用,现象化的物源体可以引发各种感觉,由此建构起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本质上是意识体。

2.42实体即概念化,同时也是一个判断。

2.5现实世界就是实体(意识体)之全体。

现实世界是所有判断的总和

说明

1.假如不经过外部刺激,用技术手段形成一个信号体,其过程从1.3开始。

2.现实世界是本质上是意识体,所谓物质不过是意识体的感觉成果。例如当着我们看它有形状,我没去摸它有硬度、温度、我们吃它有味道等等。

3.实体化的世界本质上是概念化,实体化即概念化。同时也是所有判断的总和。

4.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才说:“命名在召唤。这种召唤把它所召唤的东西带到近旁。”(海德格尔,2005年,《语言》见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第12页),“词语缺失处,无物存在”(即不被命名,事物不存在)(同上,第152页),最后说出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维特根斯坦才说:“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5.6)),“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物的总体”(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