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冗官”的真正原因——无上限的士大夫优待政策

 思明居士 2023-03-04 发布于河北

“冗官”、“冗军”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要难题之一,“冗军”还好说,直接裁掉多余的军队。

但对于“冗官”来说,世家大族相辅相成,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甩掉的包袱。

尤其是宋朝的“冗官”相当严重,归根结底,还是朝廷“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文章图片1

宋朝的开端

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员的官职,多数是分为两部分:爵位和职称,如两汉时期,大将军长平候卫青。

简单的官职,也代表着人数较少的成员,而这种官职制度的划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这个朝代的风气。

到了宋朝,官员分别由差遣、本官阶、散官勋官爵位贴职等组成。

不但职位花里胡哨,非常复杂,整个官僚体系也异常臃肿庞大。

这也就造成了“冗官”现象。

但一切的开始,还是要从基数过大的朝臣说起。

文章图片2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般而言随着王朝的灭亡,普遍面临着残酷的自上而下的大换血,前朝官员体系基本上也会随之崩溃。

但是宋朝却是一个例外。

赵匡胤兵不血刃的进入了皇宫,唯一反对的范质被其他官员质问:我朝无主,须有天子

就这样,赵匡胤装作被迫上位,对于归顺的大臣,都选择了留用,甚至对皇室宗亲,外戚等也一样高官厚禄优待。

面对前朝柴氏孤儿,周世宗柴荣的幼子,大臣们都劝说赵匡胤杀了这个孩子,以绝后患。

但赵匡胤却说,我已经当上了皇帝,何惧一个幼童,于是就放了他一条生路。

由此可见,“前朝余孽”都能留下,更何况是大臣呢?

文章图片3

而且在《水浒》中的柴进,圈养了大量的门客,这在任何一个大一统朝代,都是统治者无法容忍的行为。

即使这只是一部小说,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宋朝对前朝官吏,异于其他王朝的特点,体现了对仕人的包容。

不断扩招的科举制度

排除前朝大臣外,宋朝也需挑选自己新朝的臣子。

科举选拔是最直接的办法,宋朝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对整个科举制度进行了系统化的优化。

比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因为系统的漏洞,发生了舞弊情况。

文章图片4

宋朝为了杜绝请枪手,舞弊的情况,采取了考场封闭化处理,入考场进行身份验证,还开创性的运用糊名制度。

并且为了杜绝走关系,还要求公务员的弟子 考中后还要进行复试。

从上而下的优化,让科举制度为宋朝的人才选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我们目前耳熟能详的宋朝名人,诸如三苏,王安石,寇准,范仲淹等等。无不是通过科举,走上历史舞台。

不过,正因为制度的完善,导致科举的门槛也非常高,能中进士者,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文章图片5

但是这种学霸级别的人才终究是凤毛麟角。

为此,宋朝首先对选拔人员数量进行扩充,宋朝初年只有甲乙两等,后来分为三等。

甚至对于屡次考不中的人,还允许进行复试。

比如在咸平三年(1000年)特奏名者九百余人。

不仅仅如此,宋朝还允许读书人“毛遂自荐”,也就是制举,虽说不是常科,但是也极大的增加了读书人做官的机会。

只要是过了“及格线”的人,都往官场上塞,这也是造成官员繁多的原因之一。

文章图片6

夸张之极的荫补制度

对高级官员弟子的特殊照顾,这个在历朝历代都不新鲜,

可要说荫补的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宋朝绝对要独占鳌头,宋朝对荫补进行了数量化的规定。

也就是说,荫补的数量直接和官员的职位挂钩,高级官员,比如说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不仅仅可以荫及自己的子女,甚至是自己的门客,也在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每一个当官的朝廷都分配了名额。

甚至高级官员退休了,也有荫补的名额,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文章图片7

而在特殊的时期,皇帝登基、皇子诞生这些重要的日子,宋王朝也会对官员进行额外的荫补。

史料记载,宋朝对高级官员荫补数量最多的一次,数量高达四千多人!

宋王朝的数量庞大的荫补策略的初衷,是为了笼络优待士大夫,从而维护王朝的统治。

但是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宋王朝的头上。

文章图片8

对老年公务员的优待政策

宋王朝推崇道教,比如宋真宗赵恒有个年号,叫做大中符祥,就带有浓厚的道家文化特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量的道观在宋朝遍地开花。

在汴京的叫做京祠,在京城外的叫做外祠。

为了体现对道教的重视,宋朝还让朝廷的官员担任应宫使者,也就是管理者。

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官员兼任,表示荣耀,但是后来就形成了传统,更加制度化。

于是宋朝规定:凡是六十岁以上的州员(南宋是七十岁)因为年纪大,精力不足以担任职务的,可以申请去担任宫官。

文章图片9

类似于现在我们的官员去人大,政协养老

这样长此以往,这个老年公务员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人家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宋朝是新的不断增加,旧的也要拼命留下,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也充分验证了北宋名臣文彦博那句: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知天下也!

官职分离制度

平心而论,宋王朝的这些对士大夫无上限的优待的政策,确确实实对文人阶级有激励作用。

宋朝文风鼎盛,照耀千古,杰出的文人层出不穷,和这个政策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以至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这就是宋朝对官员优待的结果。

文章图片10

只不过,官职的赐予往往也意味着权力的分割。

但是权力只有这么大 ,朝廷当官的人却有那么多。

前朝的遗老,科举的新人,现任的子女门客,老去的公务员。

如果这么多人都要权力,朝廷去哪里找那么多权力?

于是,宋王朝就玩起了花样——创造性的发明了官职分离制度。

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朝代官和职往往是一体化的。

担任了某一个官职,就可以行使什么样权力。

文章图片11

可是宋朝的官员的官和职是分离的,在元丰改制之前,宋朝的官员一般有三个头衔:官,职和差遣。

《宋史.官职志》提到:是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官,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之有无为轻重。

官是虚衔,决定俸禄收入的多少,职只是一个荣誉虚职,真正有权力的,是差遣。

但差遣一般是临时性的,皇帝可以灵活掌控差遣,派你去做这件事时,就给个差遣名分,干完就撤回。

文章图片12

于是,宋朝的官员,看中的是登台阁,升禁从,以及要紧的差遣。

至于爵位,封邑什么的有名无实的东西,有没有其实无所谓。

比如北宋名臣包拯,曾任枢密副使,礼部侍郎,给事中。

其中枢密副使,是差遣,是包拯的具体职务,给事中是他的官。

这种复杂、繁多的管制,虽然分散了大臣权利,加强了君主君主集权,但带来的“冗官”现象也十分明显,也是宋朝面对不断膨胀的官僚体系的无奈之举。

宋朝一方面要照顾优待官员,同时又要解决权力无限分割的问题,才推出官职分离制度。

但是,自古以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文章图片13

无上限的优待士大夫,只会导致官员队伍不断膨胀,造成了“冗官”的事实, 官职分离制度,给官不给权。

事实上又造成了职务的混乱,直接导致的最直接负面后果就是行政效率低下。

宋王朝自以为能够完美解决官员数量不断增加,和权力实际有限的矛盾,实际却导致了冗官和行政效率低下。

元丰改制

面对朝廷冗官现象突出,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庞大的局面。

宋王朝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后果和弊端

文章图片14

于是在宋神宗元丰年间,颁布了《寄禄格》,使得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职相对应,裁掉一些闲散部门和官员,来减轻朝廷的负担,这也就是历史上的元丰改制。

自古以来,把赠送给人的利益想要重新拿回去,无异于用尖刀去割肉。

毫不例外,宋神宗的元丰改制,遭到了全体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

即便是宋神宗用铁腕手段强力推行,也仅仅是体现在中央层面,但是对地方上的冗官和行政低下的现象,却是无能为力。

文章图片15

面对已经成气候的庞大的官僚体系,想要一次性解决问题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相反,元丰改制加剧了朝廷的内耗。

宋王朝对读书人的优待,想要打造“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局面,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一味的纵容,一味的赐予,一味的优待而不加限制,导致的结果肯定是尾大不掉,注定会反噬自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