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三十八天

 新三国志 2023-03-05 发布于河北

第五节 流感辨

图片

  流感患者多以发热、恶寒、咽干、咳嗽以及腹泻、泻下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为主。多数患者起病后发热迅速,并且退热较难、发热反复,且后期咳嗽迁延日久,缠绵难愈。流感在古代也称为“疫”。《黄帝内经》记载,瘟疫分为温疫和寒疫。古代由于气候与人的体质之因素,温疫多于寒疫,治疗温疫,古代医家提出用青盂汤治疗,方药组成主要有蝉蜕、僵蚕、石膏、知母、羚羊角、荷叶等。

   而现代人的体质多寒,很多是属于寒疫范畴,且病机多属寒热错杂之证。

   寒疫是感受寒邪所引起的具有较强染易性、易流行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温病条辨·寒疫论》载寒疫表现为:“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疼,虽发热而不甚渴,时行则里巷之中,病俱相类,若役使者然。”其发病与天时运气、季节、气候密切相关。诚如吴瑭云:“盖六气寒水司天在泉,或五运寒水太过之岁,或六气中加临之客气为寒水。”2017年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阴君火,易发外寒内热之证。

  此虽然是季节性流感,但患者症状不尽相同,皆以伤寒体系诊治。正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言:“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临床经验来看,流感可分为阴阳两端。阳证多表现为三阳合病,特别是青壮年这些体质比较强的人;阴证,多见于体质弱的人,比如老年人或阳虚体质者,会出现太阴少阴症状。治疗方面,阳证者首先考虑陶氏柴葛解肌汤加减;阴证者,则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白虎汤)加减。

一、本次流感的特点(2021年流感)

 流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反复发热、高热不退伴有咽喉疼痛,特别是肌肉疼痛是本次流感的主要特征。

其次,本次流感大多见于婴幼儿、少儿、幼儿园的儿童,成人发病相对较少。

最后,此次流感并发症较少,以往流感病毒常侵犯心肌、侵犯五脏,病情很重。

二、本次流感的三种证治类型

(一)太阳寒饮证

1.症状表现

高热、恶寒、头痛、骨节疼痛、咳嗽、稀痰,舌淡苔白,脉弦紧数。

2.方药

小青龙汤加味。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3克,半夏12克,五味子10克,干姜3克,生甘草6克,杏仁10克,升麻10克,黄芩10 克,生石膏30克。体弱者可酌加红参10克,附子10 克。

3.本证特点

除高热外,伴有剧烈咳嗽,一般以夜间为主、夜间加重。太阳夹饮证极易化热,同时伴有咽痛,一般用小青龙汤加石膏,体质弱的人可加附子、炮姜以温托、扶正祛邪。

4.用方技巧

(1)重用麻黄以开鬼门

 在临床中麻黄一般用量为5~10克,对婴幼儿使用剂量如果小,疗效会比较慢,如麻黄用5~10克,2~3副药即可痊愈。治疗小儿急性热病,要看得准,攻得猛。

大家可能会有困惑:这样的剂量是否安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服药的方法,即少量多次给药,如每次服药2~3勺,1~2小时服药1次来解决这个问题。

(2)重用生石膏以截断热邪

石膏可清、可透、可下,对于婴幼儿用量30克,对于成人用量60~90克。为了防止石膏伤阳,可以佐以炮姜,中病即止。

(3)加人解毒的药物升麻

《神农本草经》载:“升麻可解百毒,辟温疾瘴邪。”故其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咽,还可辟疫,疗效胜过大青叶、板蓝根之属。

(二)三阳合病

1.症状表现

高热、恶寒、头痛、骨节疼痛、咽痛、口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2.方药

柴葛解肌汤加味。柴胡 24 克,葛根 30 克,黄芩9 克,白芍 10克,羌活 10 克,白芷 10 克,桔梗 10 克,石膏60克,芦根15克,白茅根15 克,升麻 10 克,生甘草6克。

陶氏柴葛解肌汤出自明代陶节庵的《伤寒六书》,原方载:“治足阳明胃经受邪,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此方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尤其是属于三阳合病者,疗效甚佳。

3.特点

高热不退,舌质偏红、脉实。柴葛解肌汤是三阳合病方,既有解太阳又有解少阳还有解阳明之药。

4.用方技巧

柴胡用量一般用30~60克,常用柴胡苗,葛根用30~60克,生石膏用 60~120 克,如果便秘加升降散,在此基础上常加入三根汤,即白茅根、芦根、葛根。三根汤可使邪有出路。

(三)一种情况两种类型

1.太阳少阳合病

发病特点是高热同时可伴有腹泻、腰痛,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太阳少阳合病,黄芩汤证,如高热同时伴腹痛、腹泻、呕吐,但腹泻不严重。方药组成:黄芩、白芍、甘草、苏叶。

2.少阳太阴少阴合病

(1)症状表现:高热、恶寒、头痛、骨节疼痛、口干、口苦、腹泻、泻下稀水样便、腰痛、乏力,舌苔白腻,脉弦细滑数、沉取无力。

(2)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柴胡24克,桂枝15克,干姜5克,黄芩9克,天花粉10克,牡蛎30 克,麻黄3克,附子10 克,细辛3克,甘草 10 克,苏叶 20 克,生石膏 60 克,炮姜 10 克,羌活 10 克。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中《金匮要略》用于治疗疟病,原文言:“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经常将其应用于寒多热少的外感疾病。

  在治疗中有一个关键之处,即以“截断法”防止病势深人。特别是在早期、中期没有出现并发症之前,要避免邪气深人,进入少阴厥阴。所以,对于少阴证明显的阳虚病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扶正托邪,再配合宣通,这样比较好。

  有些人高烧同时伴有腹泻,为协热下利,这时候可以加升麻、车前子,加升麻主要在于清热解毒升清,加车前子主要取其分利之性,“利小便以实大便”,一般3~5副就明显好转甚至痊愈。

此次流感之所以用如此重的剂量,主要在于运用截断法,防止病势深入。看得准,攻得狠,该出手时就出手,将邪气阻断在少阳,不传入太阴、厥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达到一剂知、二剂已、三剂瘥之效!

三、中药加减

作为临床中医师,如何能在治疗中取得好的疗效,除了辨证准确,关键还在中药的加减和剂量的运用。江苏名医徐主任治疗流感时中药的加减思路与方法如下。

   他在本次流感的三种主要证型辨证基础上,常加白茅根、芦根,目的是给邪气以出路。

   对于舌尖红的患者加金银花15~20克,高烧不退的儿童可加15 ~30 克生石膏。石膏可透,可清,可下,既可化痰,清阳明大热。止咽痛又可通便。苔黄、脉实者,石膏加量至 90 克,小儿可配炮姜。

  如果患者有汗或脉偏弱,加党参、附子。看到患者舌苔厚腻的可加青蒿、香薷。

  另外还有一味柴胡,能升能降。柴胡苗能升,以透为主,用于发热,柴胡根能降,以疏肝理气为主。

图片

图片

但愿世间无疾苦,所念之人皆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