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特殊病位

 昵称65820384 2023-03-05 发布于河南

某些病证的病位比较特殊,难以归纳到脏腑经络辨证中去,在临床上要根据其所处的特殊病位来进行辨别。这类病证多因外邪侵袭或因痰饮停留在人体的特殊部位而致,这类病证主要有以下五种。简述如下:

图片

一、邪伏膜原证

膜原外通肌肉,内近胃腑,为三焦之门户,是 一个比较特殊的部位,本证多因湿热秽浊之邪,郁伏在膜原而致,常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病之初期,属实证。

(一)主症:憎寒发热,脘痞呕逆。

(二)临床表现:恶寒明显,身热但热象不明显,身痛有汗,手足沉重,胱痞呕逆,腹胀,舌苔白厚腻浊或苔腻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

(三)证情分析:湿热秽浊之邪,郁伏于膜原,阳气不能布达于肌表,则见恶寒,正邪交争故见发热,因湿浊偏盛,阳气受阻,故恶寒较甚而热象不明显。湿性重浊,湿邪外渍肌肉,则见手足沉重,肢体疼痛。湿热秽浊内阻,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呕吐呃逆。 气机郁滞则脘痞腹胀,湿浊偏盛,则舌苔白厚腻浊。脉缓亦为湿阻之症。若见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者,则为温疫病中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重证。

(四)本证的发展及影响:本证病情较轻者或经及时治疗者,膜原之湿热秽迪之邪可外达出表,若病邪较重或失治误治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则邪由膜原内传入里,由于湿热病邪入里所犯病位不同而可表现为不同的病证。如邪传脾胃可表现为湿困中焦之证,如章虚谷所说:“始受于膜原,终归脾胃”。若湿浊之邪上蒙,可成湿浊上蒙之证,湿热下蕴肠道,则气机郁滞,传道失司而成湿阻肠道之证,若湿热秽浊之邪严重,又可酿痰蒙蔽心包。吴又可说:“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传变,众人多有不同者,以其表里各异耳”。

(五)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别:本证与表寒证的鉴别,两者都有明显的恶寒,但本证为湿热秽浊郁伏膜原所致,故以憎寒发热,身痛有汗,手足沉重,脘痞呕逆为主要表现;而表寒证为风寒之邪 外束肌表所致,故以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为主要特征。本证为湿浊偏盛,因而舌苔白腻厚浊,脉数;而表寒证舌苔薄白,脉象浮紧。因此,从病位、有汗无汗、伴随症状特征及舌脉来分析,两者不难区别。

(六)辨证要点:(1)憎寒发热之主症必须见到。(2)伴有湿浊内阻气机的表现。(3)舌苔多为白厚腻浊。若见到白厚滑腻如积粉,舌质紫绛则为重证,须要引起警惕。

图片

二、邪留三焦证

三焦主气机的升降出入,司通行水道。邪留三焦,则表现为气机升降和通行水道的功能发生障碍。多因外感温热病邪,既不外解,亦不内传,而羁留三焦,使气机郁滞,水道不利,则温邪夹痰湿内停。即如叶天士所说,“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属实证。

(一)主症:寒热起伏,寒多热少。

(二)临床表现:寒热起伏,胸闷脘痞,腹胀,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三)证情分析:温热病邪兼夹痰湿,阻滞三焦。正邪相争则寒热起伏。痰湿内阻,气机郁滞,则胸闷脘痞,腹胀。邪留三焦,水道不利,则小便短少。内有痰湿停阻,则舌苔白腻,脉濡缓。

(四)本证的发展及影响:邪留三焦,经适当治疗,可分消而解。 若不能从三焦外解,则内传胃肠而成里结之证。如叶天士所说:“三焦不得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若病情再进一步发展,则可化燥,由气分内传,深入营血之分而致营血之病变。

(五)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別

1. 本证与伤寒少阳证的鉴别:两者基本性质相同,但本证为邪阻上、中、下三焦气机所致,以寒热起伏,寒多热少伴三焦不利为主要特征;而伤寒少阳证为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所致,以寒热 往来,胸胁苦满为特征。

2. 本证与邪伏膜原证的鉴别:两者均有湿浊偏盛的表现。但本证病位在三焦,由温邪夹痰湿所致,故以寒热起伏,寒多热少伴三焦不利之表现为特征,而邪伏膜原证病位在膜原,由湿热秽浊郁阻所致,故以憎寒发热。身疼有汗,手足沉重为特征。本证苔白腻,舌质变化不明显,而邪伏膜原证重者可见苔白厚滑腻如积粉,舌质紫绛。

(六)辨证要点:1. 必须具有主症。2. 伴有三焦不利之表现。

三、热郁胸膈证

热郁胸膈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外邪化热初传入里,郁于胸膈,扰及于心,而气机不利,心神不安。多因外邪袭表,化热内传,或因表证误用发汗、吐、下等法,外邪内侵所致,此时,虽然邪热入里,但里热未甚,病位局限在胸膈,属实热证。

(一)主症:身热,心中懊憹。

(二)临床表现:身热不甚,心中懊憹,坐卧不宁,胸中烦闷或结痛,舌苔微黄,舌质偏红,脉数。

(三)证情分析:邪热在里,但里热未炽,故见身热不甚,邪热蕴于胸膈,扰及于心,故见心中懊憹,坐卧不宁。邪热内郁胸膈,气机不利则胸中烦闷结痛。邪热不盛,故舌苔微黄,舌质偏红。热邪为患则脉数。

(四)本证的发展及影响: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邪热内炽,薰灼胸膈则成热灼胸膈证、邪热盛于阳明,则为胃热炽盛之证或阳明腑实证。

(五)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别:本证与伤寒少阳证的鉴别,两者同为邪热传里内郁所致。但本证邪热在里,位于胸膈,故以身热不甚,心中懊憹,坐卧不安为特征;而少阳证为邪热内传,郁于胆经,故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伴有胆经郁阻之症状为特征。

(六)辨证要点:1. 必须见有主症。2. 伴有心胸部气机郁阻的表现。3. 症情较轻。

图片

四、热灼胸膈证

热灼胸膈证为邪热內炽,薰灼胸膈,耗伤津液,郁阻气机。多由热郁胸膈证进一步发展而来,亦可由表邪传里化热所致。病情虽较重,但病位仍局限于胸膈,常见于外感热病之中期,属实热证。
(一)主症:身热不已,胸膈灼热如焚。
(二)临床表现:身热不已,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烦躁不安,或见便秘,但腹不硬满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三)证情分析:邪热在里,里热亢盛故身热不已,邪热炽盛,薫灼胸膈则为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热盛上焦,耗伤津液则口渴,唇焦,咽燥。便秘而腹不硬满胀痛为上焦邪热郁阻气机,腑 气不降所致。舌红、苔黄为热盛伤津之症,脉滑数为热势壅盛之象。
(四)本证的发展及影响:本证若进一步发展,邪热内盛则成阳明热盛或阳明热结之证。若邪热耗灼阴液,轻者伤损肺胃津液, 重者则耗损肾阴。若热邪炽盛内传营血可以出现营血见症。
(五)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别
1. 本证与热郁胸膈证的鉴别:本证是热郁胸膈证的进一步发展,故热象更甚,常灼伤阴津而伴有伤津之表现,而热郁胸膈证里热不甚,亦无津伤之表现。
2. 本证与暑热证的鉴别:两者同为气分热盛之证。但本证的病位在胸膈,故以胸膈的灼热如焚为特征伴有便秘;而暑热证为邪热内盛气分,故以身热,汗多,渴甚,脉洪大为特征。因暑热最易耗气伤津,故常伴有气阴两伤之表现。
(六)辨证要点:1. 必须见有主症。2. 可伴有热盛耗伤津液之表现。3. 虽可见有便秘,但腹部无胀满硬痛。4. 整个证候以胸膈部症状为主。


五、饮停胸胁证

饮停胸勝证多因外感寒湿,困遏中阳,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思虑劳倦伤脾,使脾运失常,水湿停聚为饮,留于胸胁所致。本证属《金匮婆略》中悬饮之范畴,新病饮盛者为实征,但若久病饮停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一)主症:胸胁胀痛,咳唾更甚。
(二)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疼痛,引及胁下,咳唾转侧则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滑,脉沉弦。
(三)证情分析: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饮停胸胁,脉络受阻,气机不利,故胸胁胀满疼痛。饮停胁下则胁下胀满更甚,咳唾、转侧、呼吸时牵引胸膈经脉,故致疼痛加剧,若水饮上迫于肺,则气短息促。苔白滑,脉沉弦,均为水饮内停之候。
(四)本证的发展及影响:本证若饮邪较盛,阻滞气机,可在本证的基础上兼有气滞证,若缠绵日久,饮邪入络,又可成血络瘀滞之证。因饮属阴邪,易伤人体阳气,病久不愈,常可伤及正气,而成虚实夹杂证。
(五)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别:本证与寒饮停留证的鉴别:寒饮停留证是所有寒饮内停所致病证的总称,本证是寒饮停留的一种具体证候。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为咳喘,咯痰清稀色白,喉中痰 鸣,喘息不能平卧;饮停胃肠,则主要表现为胃中振水声,肠鸣漉漉,泛吐清水,食纳减少。饮停胸胁则为本证。
(六)辨证要点:1. 必须具有主症。2. 可伴有水饮迫肺,肺气上逆之表现。3. 舌苔白滑,脉沉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