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督脉穴名解(下)

 昵称65820384 2023-03-05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脑 户

督脉,上头通脑,本穴为其通脑之门户。更考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当由本穴透出下行也。因名“脑户”。

又以足太阳经与督脉于此交会。故本穴又为督脉与足太阳两经之会穴。《铜人》曰:“禁灸。灸之令人哑。”《素问·刺禁论》云:“刺脑户入脑立死。”盖谓刺之过深,伤及脑髓也。总观本穴大意,针灸俱不相宜。

按脑喜清凉,养生家按摩脑后,兼以搓敲,能使头目清爽,乃由脑户穴,放出头部郁热也。或问:既然不宜针灸,又云能治头目癫痫等症,为针医者,何以措手?答:凡属针灸俱不宜之穴,可用按摩法疗之。譬如婴儿皮肉娇嫩,全身穴位,均在禁例。故古圣创立推拿治法,专为儿科设也。成人有畏灸畏针者,及穴位之禁灸禁针者,均可采用按摩治法。

强 间

本穴在后颅硬骨下缘,功同脑户穴。有云能治头目病及癫痫诸症,以其功能多在脑也。《铜人》未言禁灸,盖以此处头骨坚强也,故名之为“强间”。然少灸则无益,多灸则不宜,不如勿灸为佳。凡属此等穴位,均须用于按摩。

百 会

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也。”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该书又喻头为昆仑。盖以中国地势而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主,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不传。

又本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全部之汇也。名以“百会”,最宜。故后世以本穴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 《易》“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还,有压力亦有反动之浮力。若亢盛之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亢热之症,多用此穴,必兼取足跟“昆仑”、手腕“列缺”,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言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

图片

前顶,后顶

穴在巅顶之前后,故名“前顶”与“后顶”。二者相对而言也,治症略同。但前顶穴兼于治额,后顶穴兼于治项也。两穴治症,可与百会穴参合。但前者兼目眩,后者兼强急也。

囟 会
囟,繁体字为顖,从页,从思;思,从囟,从心。人当思虑之际,神识会于囟门,故名“囟会”。胎儿在腹,诸窍静闭,唯以脐吞吐母气,促动膈肌鼓荡,囟门亦为之小颤,是为胎息,胎息为先天之气。迨降生之后,则鼻司呼吸,是为后天之气。而囟乃渐合。《铜人》谓八岁之后,乃可针。
凡关头脑之病,以上数穴,均可酌用。昔唐高宗患头胀目昏。诸太医守至尊头上莫刺之戒,故治之不效。独秦鸣鹤取“囟会”放血,立效。《针灸大成》云刺“百会”出血,盖隐“囟会”云“百会”,以防粗工滥用有失也。余经验,凡刺此穴,须先扪之,觉手下突突灼热,乃可刺之,血出亦易。扪之不热者勿刺,乃虚证也。后人多取上星穴以代,疗效稍逊矣。

图片

上 星

人当审思之际,多先反目上视,俾意与脑合,而后虑之能得。闭目凝神,回光返照,则往事如见。喻犹黑夜之有明光也。穴在头上,因名“上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矇,一切上焦沉阴、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详玩“星”字之义,则本穴之大用可知矣。

神 庭

本穴在脑海前庭,为神识所在,且居颜面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故名本穴为“神庭”。顾名思义,则知其功用在神也。《淮南子》云:“神者志之渊也。”凡有关神识之症,皆可取此。又凡医书所载之神,乃自身神识之神,非迷信想象之神。须先识此,不可混也。凡属治疗神识之穴位,灵感最敏,成败亦因之最速。凡刺此等穴位,均须慎审从事,宁不及,勿太过。

素 髎

髎,为骨隙之狭小者。本穴在鼻尖正中缝隙中。鼻尖,俗称准头,以其中正不倚也,而为面王中正之标准。凡物体素于其位者,必中正乃佳。故称本穴为“素髎”,又名“面正”。其名之以素者,以鼻为肺窍。肺于五行属金,金于时为秋,于色为白,白为素色,金为素气,秋为素令,故名之以“素”也。又肺恶热而喜清,最宜清冷静洁。取名于素,意义深长。且寓有调和肺气之意。病准头赤者,火克金也,本穴治之有效,亦取意于素以调之也。

人中(水沟)

鼻通天气,口通地气,本穴在口鼻之间,故名“人中”。所谓通天气者,吸则取之于天,呼则还之于天,藉人心肺鼓荡,膈肌升降,而作吐纳,是与天气作循环也;故亦喻胸廓为天。所谓通地气者,即饮食水谷动植等物,皆取之于地,入之于口,经胃肠消化,吸收精华,排出便溺,仍还之于地,合于土壤,又复产生水谷动植等物,以供口腹,是与地气作循环也;故喻腹腔为地。“人中”之名,既雅且显,且通俗易解。

本穴原名“水沟”。以其在口鼻之间,上唇正中之处。养生家闭口藏舌,舌舐上腭,运送口中津液,由上腭膛向后方下行,滋润喉咙,通渗脏腑。本穴当口水吞咽,向上翻转之路,故名“水沟”。乃指口内功用而言。若自外表观之,则仅涕水之沟渠耳,于义则浅。故后世呼本穴为“人中”者多,“水沟”之名,沦于自然淘汰矣。又本穴为督脉与手阳明经左右交通之会,故治口眼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唇动如虫行。又以手阳明之经,内属大肠,大肠为吸收水分之器,本穴既为督脉与手阳明之会穴,则亦能治失水致燥而成之消渴症。

兑 端
《易·说卦传》云:“兑,为泽,为口,为舌,为刚中外柔(寓意唇柔齿刚)。”端,正也,绪也。又称事物之尽头为极端,本穴在上唇之端而正中,为督经末端,故名之曰“兑端”。鼻腔、口舌诸症,及有碍发言之病,均可取之。

图片

龈 交

《灵枢·经脉》云:“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本穴有二,在上下门齿正中缝隙中。上者属督,下者属任,两者均为任督二脉之交会,故名“龈交”。上下齿缝虽不连接,由于人中、承浆两会穴,手足阳明两经,左之右,右之左(手阳明于人中穴交叉,上至鼻旁。足阳明于承浆穴交叉,上至目下,及额角)两经四线,循口环唇,任督两脉之连系,由口角两旁之线接引交会,而任督两端藉以相连也。本穴功用,主要为泻头部督脉之气。所治为口、齿、鼻、目、巅顶等处之疾,但不及于耳。故口眼斜等病多取之。

余初学医时,对于任督二脉于口齿处相与连接,颇有疑意。及阅读 《灵枢·经脉》,乃知古人早有明见。故一再提出,以供同道参正。

简录 《灵枢·经脉》原文两段如下: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①。(即起于食指之端,上项,交于大椎,会于督脉,左右交叉转于迎面而夹鼻也)下入缺盆②,络肺②,下膈②,属大肠②。(此手阳明之内循行也)其支者③,从缺盆上颈③,贯颊④,入下齿中⑤,还出夹口⑥,交人中⑦,左之右,右之左⑦,上夹鼻孔⑧。”(此段经文,乃手阳明经由背转前,循行上面,介引督脉与任脉交会而接连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①,上交頞中②('上’字,原文误作 '之’字)(即起于鼻根内部也),旁纳太阳之脉③,下循鼻外④(即由承泣下行之线),入上齿中⑤。还出夹口环唇⑥,下交承浆⑦。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⑧,循颊车⑨……至额颅⑩。”

图片
观此两节经文,则任、督相交一目了然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