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笔记:孔子提倡灵活应对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婷先生 2023-03-06 发布于山西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处理天下的事,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只问怎样做才合适,关键是以义做比对。”

       这段话,讲的是仁德之用。即如何使用出仁德呢?就拿处理天下的事情来说吧,我到底应该怎样做呢?孔子在此给出的建议是,树立好以义为先的大目标比较重要,至于如何行动,并没有特别固定的规则。因为环境、状况、资源往往都是变化的,我需要把控和对标的是,是仁德的大目标,至于如何做,需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在此,可见孔子并非是古板的学究派,而是非常生动且灵活的。

       推之到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若是一味地追求刻板的,应该怎么做,就容易面对变化时,无法顺利应对。而是应该提升维度,去思考和寻找到,自己的大目标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可以灵活应对,最终都不会偏颇。

       举个例子来说,孔子和学生在路上遇到山贼强盗,离开的时候,强盗跟孔子说不要出卖他们的地点,孔子也答应了。但当他们到达下一个城郭时,孔子立马汇报了山贼强盗的所在地。旁边的学生就很好奇地问孔子,不是已经答应人家不举报吗?这不是不讲信用吗?孔子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快呢?因为他是站在保护更多人安全的大目标下,做出这样的举动的,孔子大义,是面对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安危和社会秩序的。而没有去刻板遵循,所谓的小信。

       除了灵活应对,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义之与比”。在我们还没有足够高的格局维度去看清局势,没有足够多的智慧时,比较稳妥的方式是遵循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大原则、大方向目标,就相对稳妥。同时,也需要我们自己可持续地不断学习、践行、体证、及内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