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法脉精集

 新用户38922816 2023-03-06 发布于海南
图片

儒学法脉传承


一、儒学的传承

儒学源于易经,历三皇五帝尧舜文武之后,孔子集大成,删述六经以传儒家法脉。在孔子之前,儒家法脉的传承只有少量文字记载,更多的是心传口授。孟子之后,儒家法脉的传人再无官方记载。一直到汉朝,为续道统,为恢复秦火后遗失的典籍,先儒们对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解。

到了宋朝,周敦颐得到了太极图和易经之传而再续法脉,他传下了《太极图说》和《通书》。(同时期的还有张载、邵雍、司马光,他们也是儒门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二程得周子之传后,继续讲学授徒,传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等;杨时传罗从彦;罗从彦传李侗;李侗传朱熹。朱子集师门之说对儒家主要经典进行了全面注解,对宋朝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朱子的注解仍有个别未尽之处,有些后来得到了王阳明的纠正。(与朱子同时期的有陆九渊,他继承家学,被学界称为心学派。)

南宋之后,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儒者纷纷转回山林,在家族中继续传承儒学,因此,朱子之后再无儒家传人记载。到了明朝,王阳明龙场千古一悟,儒学才再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可惜的是,此时朱子之说已经影响非常大,王阳明对朱子的纠偏激怒了许多理学派,他的学说遭受了权贵的打压。王阳明去世以后,心学散落民间和东传日本才得以传承至今。王阳明之后,虽有儒学大师出世,但他们生不逢时,不得法脉之真传。五四之后,如论大儒,只有马一浮一人,熊十力与梁漱溟先生则次之。


二、承载儒家法脉的经典

十三经是儒家经典,而承载道统传承的内容则主要在四书五经中。可是,经过战国的百家争鸣(其实是理论混乱时期)和秦火之后,儒家学说已经零落散乱,儒家的传承工作主要是经典的恢复和注解。因为,只有留下儒家的经典和注疏,道统才能继续传递。当然,易经、春秋公羊学等除了官方整理工作之外,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私学的传授。有些学者认为汉朝无道统之传承,这完全是一种偏见。孟子之后,历汉唐到宋朝的一千多年里,官方虽然再无儒家法脉传承的记载,但周敦颐却横空出世,他与康节都得到了太极图和周易之传,于是作《太极图说》和《通书》,法脉得到了再续。这两本书和《近思录》(朱子与吕祖谦辑录周子、二程和张子的主要言论而成。)就是接续儒家法脉的经典之作,是儒门学人必须精研和继承的。到明朝,王阳明又横空出世,他的讲学偏重心性,其代表作《传习录》与《太极图说》、《通书》、《近思录》相互相成,形成了完整的儒学法脉传承体系。值得强调的是,宋儒之理学其实亦是心性上的功夫,离开心性,理学是无法接地气的;心性也需在日常中做功夫,光讲心性而不落在日常的天理上,则常陷于狂禅与玄谈。因此,心学与理学虽各有所偏重,入道之路径也有所不同,但都是儒门真法脉的传承,不可因各自的偏见而相互纷争和诋毁。王阳明之后,儒门再无宗师,当然也就再无任何传承法脉的著述问世。


图片

三、儒学者应该精读和参悟哪些经典?

下面列举的经典是儒家法脉传承必不可少的,学儒者必须沿着这个明确的经典脉络刻苦研读和参悟,才能真正把握儒家的精神命脉。

1、四书五经为最基本的经典。其中《大学》、《中庸》是专讲修身心法与行法的;《论语》则将心法与行法穿插在孔子与弟子的日常言论中;《尚书》有先王之修身与治国平天下之大法;《礼记》偏重于礼教的论述;《诗经》偏重性情之正和政教之得失;《春秋》乃政统之纲领;《易经》则是群经之首,是儒学乃至诸子百家之大源头;《孟子》则体现了儒家法脉传承。这些经典各有所偏重,又相互相成,共同将学统、政统与道统构建为大一统的儒学体系。

2、汉唐之后,传承儒家血脉的宗师虽然不多,但他们都是儒家血脉的承上启下者。他们的著述是不可不刻苦研读和参悟的。《太极图说》、《通书》、《近思录》和《传习录》这四本书是都儒门法脉传承之作,如无师传,是非常不容易读懂读通的。

3、学人选择儒家经典时,先需在以上列举的经典上下功夫,刻苦研读,力求读通读透,形成正知正见。正知见形成以后再读其他著作时则不易被误导。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学者普遍喜欢西学,他们的著述也非常泛滥。这些学者往往学而不精,喜欢中西掺杂,喜欢不实际的理论虚构,容易眩人耳目。大家千万不可羡慕其头衔和著作而盲目追随,以免被误导。


四、论辩是保证儒家法脉传承和经典传承的关键

朱子的集注受朝廷重视后,大家为了科举考试而纷纷攻读朱子之说,却忽视了朱子一脉的祖师周子及其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这是宋朝后儒学法脉难以再续的根本原因所在。近代学者虽也学儒,但他们更多是在哲学、文学等领域大搞中西结合,四书五经也已经被变异成为哲学来研究。这些学者不仅对经典的理解非常肤浅,而且缺乏实修实证。同时,他们的著述往往行文晦涩难懂,义理冗杂,让学人更加迷茫,摸不着方向。所以,为了保证儒家法脉的正传承,儒学界将来很有必要复兴经典论辩与会讲等制度,从四书五经和《太极图说》、《通书》、《近思录》、《传习录》等重要著述中提取论辩主题,定期举行会讲和辩论。以会讲和论辩促进大家对经典的明辨,引领儒学的正本清源。不然,大家不知儒学之旨归,各读一本书,各执一端之说,如一盘散沙,儒学之复兴也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儒学界非常有必要在一些古书院兴起讲经论道之风,让天下学者都参加。如此则不仅可以淘汰一些沽名钓誉的学者,而且能让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让他们出来讲经说法,引领儒家事业的健康发展。

朱子的集注受朝廷重视后,大家为了科举考试而纷纷攻读朱子之说,却忽视了朱子一脉的祖师周子及其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这是宋朝后儒学法脉难以再续的根本原因所在。近代学者虽也学儒,但他们更多是在哲学、文学等领域大搞中西结合,四书五经也已经被变异成为哲学来研究。这些学者不仅对经典的理解非常肤浅,而且缺乏实修实证。同时,他们的著述往往行文晦涩难懂,义理冗杂,让学人更加迷茫,摸不着方向。所以,为了保证儒家法脉的正传承,儒学界将来很有必要复兴经典论辩与会讲等制度,从四书五经和《太极图说》、《通书》、《近思录》、《传习录》等重要著述中提取论辩主题,定期举行会讲和辩论。以会讲和论辩促进大家对经典的明辨,引领儒学的正本清源。不然,大家不知儒学之旨归,各读一本书,各执一端之说,如一盘散沙,儒学之复兴也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儒学界非常有必要在一些古书院兴起讲经论道之风,让天下学者都参加。如此则不仅可以淘汰一些沽名钓誉的学者,而且能让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让他们出来讲经说法,引领儒家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转自儒踪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