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天哲:“毛国”破灭与周典籍入楚

 毛天哲 2023-03-06 发布于浙江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毛国”破灭与周典籍入楚

文/毛天哲

前   言

此文最早在2006年发表于网上。春秋时毛国的破灭和王子朝、毛伯得等奉周之典籍奔楚这一大事件密切相关,是当年哲对先秦毛氏历史研究的切入点之一,其中对老子是否就是毛伯得,战国楚简不断在楚地发现是否和这一事件相关,孔子整理诗书易的源流出自哪里,诗经是否是毛氏家传,老子归隐在何地,遗失的周王室典籍是否进了王子朝墓,墓地在何处等等做了一些提纲性思考。其中一些观点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证实,一些错误的观点也得以纠正。作为旧文,本无修订的打算。唯河南毛氏宗亲欲编纂《河南毛氏志》一书,编辑毛翼飞不知在网上哪个犄角疙瘩找到了此篇文章,问询我是否可以校对下文字以便入编此志。哲以为,文章入志书乃是大事,马虎不得。加上河南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开始对南阳不见塚作了考古发掘,到了2019年已经初步认定不见塚就是春秋时奔楚的王子朝墓地,出土了天子驾六车马坑等一系列考古成果。故在此基础上,对此旧文重作修订并增补了部分文字,以飨读者,亦祈望方家能指正一二。(毛天哲2022年11月24日)


“不见冢”相关遗迹分布图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积极采取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建立起以姬姓为中心的姬周王朝,以确定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为达到“封建亲戚以屏周”的目的,周武王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西土泾、渭、洛河谷地带和占有的东土殷商旧地。

据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说,周初分封71国,姬姓国共有53个,而姬姓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16国,他们是:管(今河南郑州)、蔡(今河南上蔡)、(成阝)(今山东汶上北)、雍(今河南沁阳东北)、曹(今山东定陶)、霍(今山西霍县)、鲁、卫、毛、聃、郜(今山东城武县东南)、滕(今山东滕县)、毕、原、酆、郇(今山西猗氏县西)。属于武王之嗣的有4国,周公后裔的有6国等等。

由此可见,毛氏立国在西周初年已然无疑。《竹书纪年》称:“武王十三年,遂大封诸侯”。武王克商是在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据《史记》载:“……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曪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武王弟叔郑当在此次受封之列。

班簋铭文曰:“皇公(毛叔郑)受京宗懿釐,毓文王王姒圣孙隥于大服。”这说明毛叔郑封邑就在京宗附近的釐城。尚书《毕命》本序:“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釐东郊。”毕命乃成王亲政十二年事,王命毕公高率成周之众“保釐东郊”之釐就是毛叔郑封邑。

釐在何处?《左传·昭公八年》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杜预注云:““在夏世,以后稷功,受此五国,为西土之长。骀在始平武功县所治釐城,岐在……”骀即邰,后稷封邑,故址在今杨凌太子藏。诗经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可见丰邑或为武功,毛叔郑所受釐城盖即邰城边上之丰邑。武王克商后,以邰城为宗周,以镐京为成周。成王继武王之志,于成王五祀迁宅镐京(见何尊铭文,据哲考证在公元前1036年成王亲政元年),将釐城授予小叔父毛叔郑,以奉养王母太姒。

邰城武功,皆是西周王幾内腹心之地。《毕命》中,成王命毕公保釐东郊,说明釐城是宗周的屏障,可以看出釐城和宗周相距并不太远。可见毛叔郑封邑是在王幾内核心之核心,按理说,不应称封国。不过汉以来学者有幾内国之说,姑且从众。故可断言毛氏立国当在武王克商后,或在成王迁宅镐京当年,为幾内国。

叔郑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之一,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争。毛伯(叔郑)受封毛国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世代为周王朝的卿士。在东周和春秋时期,世袭毛伯仍在东周朝廷中担任要职,毛国也在新迁的东周国都洛邑不远,即在王畿之内,成为东周的卫星附庸国。据哲后来考证,毛氏东迁后的采邑在济源。相关考证可以参见“毛氏东周采邑济源说”一文。

毛氏东周采邑位置示意图

史载公元前626年,周襄王派毛伯卫出使鲁国;公元前618年周顷王又派毛伯卫出使鲁国,为求安葬周顷王之父周襄王的资金。待到公元前594年,王孙苏与召戴公、毛伯卫争夺执政权,王孙捷杀了召戴公和毛伯卫。公元前526年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为伯爵;公元前516年,召伯盈驱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毛伯得等人带着周朝典籍投奔楚国。由于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争,因袒佐王子朝而以失败奔楚,这样毛国的土地被东周王室收归其所有,毛国宣告灭亡。自成王五祀迁宅始封(公元前1036年)毛氏立国到公元前516年灭亡,毛国存世约为520年

值得非常注意的是毛国破灭与周典籍入楚这两件大事,蕴藏了非常丰富的信息,但往往被史家所忽视。据《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载:“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yin银)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围绕这一事件,通过对各种在世典籍、相关人物(包括同时期的老子、孔子等)的研究,哲大胆做出以下推断:

  1、代表中原文明的周室典籍(包含夏、商代甚至黄帝时代文献图籍)的神秘失踪以此始,此事件是揭开许多千古文化之谜的钥匙;

  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得益于周室典籍的外传;

  3、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事件发生在在公元前505年,但未言及事由和地点。推测此事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至死也拒绝交出典籍;

  4、魏晋前的毛氏旧谱记载始祖为毛伯聃,而《孔子家语》《庄子》《列子》《韩非子》俱说老子称老聃,那么老子极有可能就是随王子朝奔楚的毛伯得。王子朝被杀后,毛伯得为了守护周之典藏不得已而隐姓埋名,老聃老得一音之转;

  5、近50年来,我国湖北、湖南频频出土殷商青铜器和西周青铜器,或与此事件有关(可以推知,王子朝除了携带周室典籍之外,还会携带走相当数量的周王室青铜礼器和工匠,因为青铜礼器是王权的重要象征);

  6、近50年来,我国出土的古简帛半数出自两湖地带,或与此事件有关;

  7、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突然发达,当亦与王子朝一行带去的中原文明有关;

  8、孔子五十岁才读到《易经》的说法,以及孔子删编《诗经》的记载,均表明周室典籍的一部分流传到了鲁国或者孔子手上;

  9、毛伯得当时亦带了自己的亲属及家将文官迁徙到楚国,以他为首的这部分毛氏家族成员在汉水流域生息繁衍,或者也有人回归毛国故地一带;

  10、史书上说诗经得以保存是因为口传耳诵的缘故,其实我认为是不确的,我推断毛亨传诗经是有本的,就是有典籍在手的,原因显见,毛伯得及后裔后裔极有可能得到过周室典籍的一部分原件或传抄件。

  这里之所以将毛国破灭与周典籍入楚两件事摆在一起研究,是因为这两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大事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般非常重要的联系。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千五百年来,始终没有几位学者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哲以为周室典籍失踪之谜应该引起我国历史文化界的足够重视,并加以研究,哲以上提出数点推断,还待有识者指正。

以上文字多是2006年所作,结合这些年来的考证心得,其中几处有所增订。“毛氏无国”是我后来深入研究后所得结论,此为一家之言。故“毛国”加引号概说之。


南阳不见冢

2019年8月,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小组东北侧,发掘一处东周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群(不见冢)。随着29座陪葬墓以及天子驾六车马坑发掘完毕,“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初露端倪,或为寻找遗失千年的那批周王室典籍提供重要线索。

目前不见冢东周遗址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不过基本结论已经出来。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一致认为不见冢大墓为王子朝墓。其理由是:甲字型大墓;天子驾六陪葬坑;年代相合;《皇览·墓冢记》记载。

由于天子驾六车马坑和不见冢以及部分陪葬墓的年代一致,专家们认为,王子朝被杀后,便以天子规格葬在了冢岗庙大墓中,其中尸骨不全或带有兵器残件的陪葬者,为王子朝死后三年间余党被清除殆尽,部分高等级追随者被杀后的陪葬。埋葬时间均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哲补记几点:

第一:不见冢陪葬墓中极有可能有毛伯得(老子)的子孙战死者。因为随王子朝奔楚之四大家族(召氏、尹氏、毛氏、南宫氏)中,唯有毛氏和南宫氏是王子朝的坚定追随者。召伯盈不用说了,王子朝奔楚前就背叛了,尹氏固奔楚三年后离开了王子朝回到京城,不久和召伯盈一起被周敬王杀了。而毛氏族谱内记始祖毛伯聃生有九子三十三孙,仅记一支有后,其他皆未记录有后嗣,以前不解,现在有点明白了,那就是多数在王子朝之难中护主战死了。望毛氏后裔多留意不见冢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

第二:《礼记·曾子问》记载了孔子自云从老聃助葬於巷党的故事,非常有名,也非常隐晦。联系到《春秋经》不记王子朝奔楚之毛伯得之名,且隐秘了周王室典籍遗失此件大事。哲以为,孔子或许参与了王子朝葬礼,只是为了保护老聃(毛伯得),夫子讲的非常含糊。对老聃(老子)的来历,孔老夫子当然是门清的,在春秋经内却一字不提,实在令人狐疑。

第三,南宋郑樵有“以国为氏”说,后之人往往理解为国灭然后有以国为氏,非也。“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皆是胙土命氏范畴。受土有国(邑)即有氏,如毛伯周初受土幾内,即有毛氏。《左传·襄公十一年》同盟于亳载书:“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可见古人对“亡氏”看的极其重要。而在周敬王的追索下,奔楚之毛氏只得隐姓潜行。老子(毛伯得)之后,毛氏诡异地消失了200余年,不见著于书籍文献。战国时期楚地,则出现了毛字出头的毛字。自老子归隐到毛遂显名于赵地,毛氏诡异消失的战国时代一下子出现了一些高人高士,且多不知来历。孔子不能记其实,史家不能称其名,盖多有毛氏族之隐士乎。


在河南郏县的毛郎庙,现读音为三郎庙

第四:在王子朝之难中,毛氏遭受的苦难可能出乎今人的想象。平顶山一带今存的三(毛字出头)郎庙可能就是出自老子(毛伯得)的手笔,是祭祀王子朝之难中殒身的毛家儿郎。为了掩盖真相,避免周王室的发难,老子(毛伯得)将毛字写成了出头。这是一个隐语,意谓毛氏必有出头之日。老子(毛伯得)在王子朝被杀,子孙大半丧亡的情势下,仍然坚持守护周之典藏,不与王室合作,而是选择了将典籍散布民间,直接催生了诸子百家学说。

第五:诗书易皆出自毛家。国语有称,阳樊有夏商之典籍。毛氏东迁济源后,就在此地整理了周王室典籍,至老子(毛伯得)奉周典籍奔楚后,老子与其后裔散书于民间。老子(毛伯得)散王室书,孔夫子理为六经得称圣人之学,诸子断章而为百家学说。毛氏散书于天下的意义之大不言而喻吧?倒是国人对毛氏没一点感激且诡异的是,古今研究老子身世的学者从没把眼光落在毛伯得身上,奇怪不?一点也不奇怪,鲁迅就说过,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群最没良心的人。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三十日草拟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订补
毛家小子天哲识于浙江金华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