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先生帮年轻人改一篇文章中的两个字,王国维先生论诗词境界,何以都强调了“有我”“无我”之分?为什么“大德生大才,小德生小才”?

 读原著 2023-03-06 发布于四川
     有我无我,是人读书,进学,修养,生命境界的分水岭所在,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抓住了生命升华秘诀的核心标准所在,如王阳明先生就曾讲道:“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而以勇成之”,“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无己者,无我也”,又说,“古先圣人许多好 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一个诗词家哪怕只是一时修得了“无我”,他也即能轻松于诗词中得无我之妙用。王国维先生谈诗词之境界时就曾道——
   (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我还能写出好的诗,有两点原因,一是这个我已经很淡了,没有那么重,但凡再重一些,就写不出来;二是毕竟这个关乎修养,不在修养上用力,就只能用“有我”去看这世界,再有意境也不彻底,也带着我执,私意,放不空,甚至只是文字上的自欺。
       如果说“有我”写到极致才叫好诗,那“无我”起步就在好诗之上,是达到了妙的境地了,或是叫其已臻入化境。这个背后都要归功于作者道德根存养得夯实。小德生小才,大德生大才,绝不是说说而已,事实就是如此。豪杰之士都是立德极高的人,历史上真正能称得上豪杰之士的寥寥无几。最早呼喊“豪杰之士”的是孟夫子:“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1700多年后王阳明先生仍旧在呐喊——
  “呜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少数诗词家,即使偶尔写出了无我的诗词,顶多也只是算做了一回精神上的豪杰之士,并不能做立德立功,觉世行道的真正豪杰之士,立德立功,觉世行道的的真正豪杰之士一定是“大人”,什么是“大人”?孟夫子讲,“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王阳明先生则道——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近现代人物中最接近豪杰之士的只有一人,那就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小说有很多都是“无我”的代表,背后体现的正是鲁迅先生那一颗悲悯天下苍生,尽夫良知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仁心。
    这里举一个他帮助年轻人的例子。
   武侠小说家宫白羽先生回忆年轻时与鲁迅先生交往时的一段往事,其中就有说到,当初他写的小说《厘捐局》是经鲁迅先生介绍才见诸报端的,鲁迅先生还对原稿提出了一个改动两字的建议。
    这小说本是写一卖鸡蛋的老人被厘捐局压榨的故事,最初的文稿中曾有“可怜这个老人,两手空空的回去了”的一句描写,鲁迅先生读后,于信中跟白羽先生建议道,“'可怜’二字近乎感叹,可否换成'只是’二字?”这一换,便是典型的“有我”到“无我”的质变。表面说的是文章事,背后说的却全是做人,同情,善,怜悯,可以彰显出来让人看得见,让人听得到,但这终究不是上德,《德道经》中早讲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