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上图 ![]() ![]() ![]() ![]() ![]() ![]() ![]() ![]() 病人整体舌质是淡的,舌尖略红,舌边其说的不舒服看不出是溃疡还是单纯的泡肿,但是患者不渴,虽有阳明之形却没阳明之实,这是个少阴病,简单的说是“虚火上炎”,这种火,你用三黄去泄火是不行的。 少阴病篇有明确的条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虽然患者没有咽痛的症状,但是少阴咽痛与这里的舌痛病机是相通的,就是一个津液的相对不足,阴阳理论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五行理论则是水火不济,治疗则是补津液和清虚热,洋气点叫“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其实说了这么多花里胡哨的理论,治疗却很简单,一味生甘草。 甘草在《伤寒杂病论》中用的最多,伤寒中有70首方子用到甘草,金匮中有85首方子用到甘草,除去两者重合的,一本《伤寒杂病论》仅有115方,可见甘草的重要性。而伤寒中又有炙甘草和甘草的不同,其实伤寒中的炙甘草不是我们药房里见到的炙甘草。宋代之前的炙甘草是把生的甘草烤干或者用锅炒干,炙甘草其实是干甘草,而宋代以后就有了蜜炙甘草,就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炙甘草,虽然现在我们也在混用,但是我们得知道甘草的历史。 现在讲,炙甘草其生性收敛而偏于补中,生甘草亦能补益但是其更长于清脏腑寒热邪气而解毒,这就导致了,少阴咽痛或者舌痛中的甘草一定是生甘草。 甘草在治疗粘膜疾病中的疗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不同的方剂还应当辩证来用,比如你用甘草泻心汤,它就属于厥阴病的范畴了,它的热更甚,所以配了黄芩黄连,它的津液更不足,所以配了人参干姜大枣,凹陷而红的溃疡即是见证。而甘草汤它的红没那么强烈,它的不足则仅仅是胀大而虚肿的感觉,二者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