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篇976字愚昧至极,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3-07 发布于北京

1792年9月,英国乔治三世国王派出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率领外交使团远渡重洋,携厚礼为大清朝的乾隆帝贺八十大寿。

当时,大清国力鼎盛,万邦朝奉,英国此行的目的自然也不只贺寿,更重要的是想与清朝签订通商条约,开辟海外贸易市场。

文章图片1

然而,乾隆对英使团带来的贺礼不屑一顾,断然回绝了通商请求,甚至给乔治三世写了一封亲笔信,痛斥英使团不懂礼仪,毫无诚意。

正是这种倨傲的态度,为日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了祸根。如今,这封信被藏于大英博物馆,供后人自作评说。

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究竟经历了什么?清王朝又为何自掘坟墓?

文章图片2

强人所难,非大国之范

18世纪末,英国成为了新一代海上霸主。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纺织业,钢铁业迅猛崛起,产品的销路遍布世界各地。

但有一扇门,始终未曾向英国打开——那就是时值乾隆统治的大清国。

为打开中英之间的贸易之路,英国王乔治三世派了以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团长,共 700 多人的使团。

文章图片3

以庆贺乾隆八十大寿为名,携带大量奇珍异宝,分乘三艘大船,历经9个月的漂洋过海,于 1793年7月底抵达天津。名为贺寿,实则是为打通通商渠道。

马戛尔尼是英国赫赫有名的外交家,精通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他在22岁的年纪出访俄国,并顺利签下了通商条约。

乔治三世欲“故技重施”,故将此重任交由马戛尔尼,然而,此次中国之行,却成为了他外交事业上的“滑铁卢”。

文章图片4

马戛尔尼

当时的清政府正值鼎盛时期,正所谓“四海来朝,八方进贡”,周边的中小国家,如高丽、琉球、安南等国,无不俯首称臣。

英国虽已经历工业革命,但距离清本土较远,国际影响力也有限,因此清政府一直以为马戛尔尼使团是诚心进献,以求向化,所以初时对英使团的到来格外热情。

1793年7月25日,马戛尔尼等人顺利到达天津大沽口,直隶总督梁肯堂和长芦盐政徽瑞亲往迎接,备好驿馆,以示大清朝周全的待客之道。

文章图片5

此时,乾隆正在承德避暑,翌月将在此处举办生辰庆典,届时万国来贺,马戛尔尼方能面见龙颜。

乾隆人虽不在京城,但早已知悉英使团的到来,他对英国带来的长长的贺礼名单兴趣颇深,遂下令除了几件体积庞大的先留在京城,其余统统运到承德,先睹为快。

随着厚礼一同来到承德的,还有恭候多时的马戛尔尼使团。

文章图片6

然而,原本一团和气的局面,因为觐见的礼仪而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处于封建帝制下的清朝向来严格奉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皇帝是万人之上的真龙天子,来使必须双膝下跪,叩头致礼,以表臣服和敬重。

而英使者们一致认为,大清和英国是平等而独立的两个国家,并非附属国,因此,拒绝行此大礼。

文章图片7

双方僵持不下,谁都不愿让步,此事传到了乾隆的耳朵里,天子大为震怒:

“似此妄自骄矜,已令减其供给。外夷入觐,如诚心恭顺,必加以恩待,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此驾驭外藩之道宜然。”

清官员洞察圣意,惯会见风使舵,即刻“遵旨”缩减了马戛尔尼一行人的用餐规格,以图圣心欢悦。

初入华时,英使团每日山珍海味,食之绰绰有余,而现如今,每餐只能半饱,餐食也是味同嚼蜡,极尽敷衍。

文章图片8

和珅

在饥饿的折磨下,马戛尔尼派随行翻译向清官员据理力争,但毫无效果。他们并不知道,封建帝制下的官僚主义,如同朽木,冥顽不化。

眼看事态陷入僵局,终究需要一解,于是,处事最为圆滑的和珅给出了一个折衷的建议,双方皆作出妥协,各让一步。

也就是在各国来使在行跪拜礼之际,允许英使者“鱼目混珠”,只需单膝跪地并俯首,分别跪三次、俯首九次即可,而清政府也不再强求他们必须磕头碰地。

至此,两国就觐见礼仪方面的分歧才勉强达成一致。

文章图片9

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乾隆所统治的清王朝这番狂妄自大的面孔,正是一处隐秘的“蚁穴”。

此时的清朝,看似钟鸣鼎食,乘坚策肥,实则不思进取,鼠目寸光。

而身为掌权者的乾隆已步入杖朝之年,不复往日的年富力强,仅用“外藩”一词定义英国,显然是轻敌的,也为日后大清的溃败,埋下祸根。

马戛尔尼面圣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文章图片10

万寿庆典

傲贤慢士,非智者之举

历经一波三折,马戛尔尼终于得以面见龙颜。1793年8月13日,避暑山庄举办了盛大的万寿庆典,张灯结彩,歌舞升平。

马戛尔尼随着各国使臣来到圣驾之前,见到了大清久负盛名的君主。他回忆道:

“我仔细观察乾隆皇帝,他的精气神不错,很像我们英国的老绅士,明明八十岁了,看上去不过六十而已。”

乾隆对英使者不愿行跪拜之礼一事耿耿于怀,本就不甚欢喜,唯一能够使他龙颜大悦的,唯有英国远渡重洋送来的西洋贺礼。

文章图片11

然而,谁曾想对期待已久的贺礼,乾隆也表现得兴致缺缺。

马戛尔尼使团所赠国礼包括天文地理仪器、乐器、钟表、图册、毡毯、武器、船只模型等,共计 19 宗、590 余件,分装为 600 箱,琳琅满目,价值不菲。

在出使之前,为了敲定礼品名单,英政府可谓是煞费苦心,精挑细选之下,最终敲定了三大类:先进科技和技术产品、天文仪器和英国工业产品。

选择现代科技产品,一来是考虑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君主来说,新兴科技足够新颖,或许能够引起对方的兴趣;

二来是为了彰显国力,向大清证明,英国已是一个经历过工业革命,掌握科技和制造的国家。

文章图片12

选择天文仪器则是因为清朝对天文学的尊重是举世皆知的,此举完全是为了投其所好。

选择工业制品则更加贴近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打开商品的销路,引发购买类似商品的需要。

无论出于何种考量,此番国礼的选择种类繁多,数量可观、做工精美,凡拿出手的,皆代表了英国最高的制造水准。

没想到英政府的一番苦心,在清政府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文章图片13

英国此番引以为傲的反射式望远镜,早在康熙时期,俄国使节就向康熙赠送过牛顿反射望远镜。

乾隆执政后,各国又进献过不少类似的望远镜,放置于圆明园各处,乾隆可谓是司空见惯,提不起兴趣。

枪炮也是英使团此次访华展示的重点,也同样遭遇遇冷。

马戛尔尼极力推崇此行带来的前膛燧发火枪,卡宾枪和连发手枪等欧洲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提议由随行人员进行一场操练,以展示其威力。

文章图片14

乾隆的御前大臣福安康对此淡淡地表示:

“看也可,不看也可,不过是火器的操法,没什么稀奇。”

并且乾隆也认为,在生辰庆典舞刀弄枪,并非好兆头,但在马戛尔尼的盛情难却之下,还是准许其进行一场火器试射表演。

试射完毕,反响平平,清官员意兴阑珊,视之为寻常表演。

反观当时清军的装备,还停留在长枪、大刀、弓箭这些冷兵器的基础上,其中略胜一筹的还是欧洲早就淘汰的火绳枪。这种武器上的悬殊,加剧了清朝的落败。

文章图片15

马戛尔尼无奈,只得暗中揶揄“不识货”,但他心中尚存一线希望,那就是侦察武器的新兴代表——热气球。

马戛尔尼提议在乾隆面前用热气球展示一次载人升空,在清政府面前显示欧洲科技的发展水平,进而使他们认识到与欧洲通商有益无害。

然而,在清朝的土地上,繁文缛节是第一要紧事,不等乾隆表态,和珅第一个跳出来维护帝制:

“大胆!管你什么东西,都不能凌驾于九五至尊之上。”

文章图片16

于是,清政府拒绝了热气球升空的提议。

其实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从此次进献的贺礼当中便可管中窥豹,但乾隆和清政府未曾嗅到危险的气息,只是一味沉浸在“万邦来贺”的浮华里。

可浮华终会散去,兴邦强国才是久治之策,然而,一切都悔之晚矣。

当马戛尔尼说出访华的真实目的之后,乾隆将做出何种反应?清政府为何终被击溃?

文章图片17

祸水自引,非昌盛之道

寿宴之后,乾隆给英使团回赠了礼物,并设宴款待马戛尔尼及使团成员,还命大臣陪同其游玩避暑山庄。

至此,乾隆认为马戛尔尼等人已无需再逗留此地,遂令其回京。

但马戛尔尼的使命并未达成,迟迟不愿动身,他终于向清政府转达了乔治三世的心愿:请允许英国在中国通商、驻使、居侨、囤货、让地、免税......

直到此刻,乾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名叫“英咭利”的外藩,本就无心归化,而是有备而来进行谈判的。

文章图片18

他们打着“友好贸易”的幌子,实则是想利用中国的土地,实现他们的利益。乾隆纵然昏聩,但英国也并非没有包藏祸心。果不其然,乾隆勃然大怒,将马戛尔尼的请求一一驳回。

随即他奋笔疾书,亲笔给乔治三世写了一封《敕英咭利国王谕》,信件洋洋洒洒共计976字,充斥着失望、愤怒和傲慢,至今被藏于大英博物馆。

白纸黑字铿锵有力地表明了乾隆的态度:

“我大清地大物博,不缺归化的外邦,也不缺任何奇珍异宝,通商请求不予通过,使团择日回程。”

文章图片19

乔治三世

写罢,乾隆将信交给马戛尔尼,并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乾隆余怒未消,又追加了圣旨,多次令沿途各省督抚:

“只须派令道将护送,不必亲自接见,倘有藉词逗留等事,应饬令护送官员严辞拒绝,催令按时前进,毋任迁延。”

总之,乾隆迫切希望英使团速速离开,一刻不得逗留。

虽然此次访华以失败告终,但马戛尔尼并非“空手而归”,比起真金白银,比起通商条款,他们收获了一项“无价至宝”——大清最真实的国力信息。

文章图片20

自明朝起,大量欧洲传教士接连拜访中国,将四书五经等众多中国古籍翻译至欧洲传颂。

因此,欧洲诸国形成了一个统一印象:中国以“儒”治天下,君主宽厚仁爱,百姓勤劳淳朴,上下一心,国泰民安。

相比之下,欧洲小国林立,战乱不休,远不如中国地广而久安。

然而,马戛尔尼一行人的到来,亲身打破了清朝“长治久安”的神话。清朝的权贵阶级确实很富庶,但一旦走入市井,入目皆是破落。

文章图片21

随行的英国礼品总管曾回忆道:

“看不见一座可以称得上舒适的农舍,天子脚下的城镇甚至不能和英国普通的一座小镇比,触目所及皆是贫穷落后的景象。”

更重要的是,清朝军事实力的落后暴露无遗,这也直接成为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英使团抵达前,乾隆下令,凡英国人所到之处,务必派重兵驻扎,清军全体配备最好的装备,以此展示大清的国威。

文章图片22

据英使团记载,每到一地,都会看到一队士兵严正以待,清军当时配备的武器,还是弓箭,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为数不多的火器是早就被西方淘汰的火绳枪。

世界已进入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停留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比英国差不多落后了一百余年。

此次访华,英国人在军事方面收获颇丰,不仅评估了清朝的财力,民生和军队实力,更是对防务做了实质性的考察。

他们沿途派人专门测量搜集各种数据,着重观察各地的防卫设施,如城墙,水道,航道等要塞,悉数派人进行勘测,为日后英国入侵北京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军事资料。

文章图片23

而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正是在马戛尔尼结束访华回到英国后发生的事情。

一场战争由此悄然拉开序幕,清王朝也就此走向了积贫积弱,被列强侵略的衰败命运。

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国家兴亡,朝代更替,往往都讲究个鸿毳沉舟,积善余庆,只有保持警觉,日复一日的励精图治,才能国运昌隆,保盛世太平。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