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呕心沥血自办的南洋医院

 黄之中 2023-03-07 发布于上海

南洋医院是1918年(民国7年)由顾南群先生独立创办的。他是江苏省启东县人,在1916年从日本名古屋市爱知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国,怀着仁心仁术救大众的崇高理想,办医院,又办南洋医学专门学校。南洋医院就是南洋医学专门学校的附属医院,专供学生作临床实习,由顾南群医师任院长。

医院初创时,院址设在上海山海关路(今为石门二路)8—10号,设立门诊,兼收住院病人。当时因陋就简,仅有10张病床,是日有增加,业务繁忙。1918年夏天,租到南市区小南门内黄家路83号二层楼石库门房屋,即将医院全部迁往,原址留给南洋医学专门学校使用。医院迁入新址后,楼上全部作为单人和双人病房,安放30多张病床,在楼下设立门诊部、药剂室、会计室、挂号室、手术室和候诊室。此外,尚有余屋供一部分专职医护人员住宿。医院开业以后,业务蒸蒸日上,就诊者尤以妇产科病人居多数。

Image

小南门南洋医院旧址,现黄家路83号(汪志星 提供)

为了便利市中区和北区病人就近看病,1922年又在西藏路南阳路和汉口路福建路两处分设门诊处。到了1930年秋天,南洋医院迁至中华路106号,地处小东门繁华地段,院址是一座三层楼钢骨水泥建筑物,另有邻屋可增辟住院部和手术室。当时购进万能手术台和大型X光机械,添置各项医疗设备,住院病床增加到50多张,又聘请专职医师、护士和助产士多人来院服务,充实医疗力量。每日门诊人数约150人左右,病房常告客满,其中尤以从南通、崇明、海门和启东等地来沪就诊的病员居多。时隔不久,应当地病员要求,又在南市董家渡东街设立南洋医院第一分院,设置病床80张,扩展业务。这时南洋医院及其第一分院已成为上海中国人自办的一所比较新型和完善的医院,在社会上颇有信誉。

Image

20世纪30年代末,南洋医院的鸟瞰图(范增恂 提供)

“八一三”抗战之后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不久上海发生“八一三”战争,敌机经常空袭骚扰,并在南市小东门一带商业闹市区投弹、扫射。南洋医院部分房屋竟被敌机炸毁,当时院内所有病床、被褥、药物和X光机械等医疗设备十之八九都未能及时搬出,所幸人员未受死伤。仓促之间,将医院迁至辣斐德路(今为复兴中路)366号续办,大部分医护人员就分别到南阳路第八伤兵医院和大世界伤兵医院勤奋服务,为民族抗战作出贡献。

1938年7月,经各方奔走,始租到金陵西路55号原尚贤堂房屋,医院又加造一半房屋,作为扩建住院部和设置手术室和灭菌洗手室之用。继又补充医疗设备,添置病床和病房用具,待一切布置就绪,再将全体职工和住院病人从复兴中路迁至金陵西路医院新址。值此战争动乱年月,顾南群为维持这所医院,历尽艰辛,说他为此呕心沥血也不过分。当经济上遇到困难时,他得到胞弟顾南逵医师三次倾囊资助,二弟南图也曾提供帮助,才渡过各种难关。他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才把这所医院奠定初步基础。当南洋医院草创之时,他就公开声言:“希望医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遵照先严西樵公生前节衣缩食,艰苦勤劳,一心为公,培育子女的志愿,将医院公诸社会,成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但当时在旧社会办医院,既无正确的业务指导方针,又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终未能实现他的宏愿。

顾南群医师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从未担任过公职(做官),也没有参加过帮会组织。但他曾经为杜月笙的门徒万墨林治病,药到病除,万墨林对此极为感铭,遂对坐落在法租界金陵西路的南洋医院有所照顾。上海沦陷期间,他与海上闻人闻兰亭、袁履登、林康候等也是熟识,但又不和他们同流合污。他一度遭人枪击,所幸子弹卡在枪膛没有射出。又被日本宪兵司令部拘捕,一周后始获保释。他曾经保护过新四军人员,如原上海市文教办主任杨恺曾在该院住过,得到顾医师的照顾。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南洋医院和南洋医科大学曾为我国培育了大批医务工作者,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中,他办过伤病医院,为民族抗战出力。

1947年他到台北市购置土地,准备在台湾再建一座南洋医院,后来这块土地被台北市当局非法没收,不准造房,因此医院没有建成,又无法回到大陆。他晚年在台湾郁郁不得志,1964年病逝于台北市。

顾恺时继任院长

1947年2月,南洋医院董事会改组,由邵力子担任董事长,颜福庆、诸文绮、李俊夫、李祖勋、陈湘泉、顾南逵和顾恺时等为董事,并推举顾恺时为院长。正当解放前夕,社会动荡不安,工作上遇到种种困难。尤其是在解放初期,遇到敌机“二六”轰炸,业务一落千丈,医院面临经济困难。当时幸有外国难民救济总会送来一批外侨病员,其中多数是白俄和犹太人,每人每日交住院费20元,靠这笔收入挽救了燃眉之急。另由上海市卫生局介绍若干大工厂作为劳保单位,担当为工人治病任务,也增加了一部分收入,才渡过经济难关。医院曾先后聘请吴善芳医师、顾南逵医师、陆荣北和杨培本等为副院长,襄助策划,推进院务。

解放后的五年,医院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转变业务方针,修订各项工作守则,扩充组织规划,增添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在业务方面增设心内科、肺内科、胸腔外科、泌尿科、五官科、伤科和保健科等项目,商借大中华产科医院院舍,并与该院工作人员合作,扩充心内科、肺内科和胸外科的门诊部,楼上作为值班医护人员的宿舍。又将医院原有宿舍改为产科病房,增聘专职的医务人员应诊,继续提高医疗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当时每日门诊由120人次增加到400人次以上,病床由原来的85张增加到257张。

医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防治郊区血吸虫病,优抚烈军属工作。在防保工作方面,自1950年至1951年间,医院特辟隔离病房,为治疗白喉传染病进行工作,又承担特约劳保和公费医疗,解决市区部分工人和干部的保健问题。在市卫生局统一领导下,大力开展防疫注射,并举办儿童保健门诊,体现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方针。在医学教育方面,如参加本市及其他省市的医务单位的学术演讲,接受本市及外地医学院和医院派遣人员来院进修实习,培养了许多医务人才。又将医院创办了15年的市级护士学校提出申请,请求政府接办,加以扩充,培育进一步高级护理人才。经常和本市各医院的胸外科、小儿科、内科相互协作,进行会诊,解决治疗工作上的难题。顾恺时院长领导开展胸外科、心脏科的禁区手术和塑胶球填充手术,取得显著的成就,获得国际学术访问团的好评。回忆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南洋医院最兴旺发达的时期。

Image

1951年,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手术医疗队的医务人员离院前合影(汪志星 提供)

Image

私立上海南洋高级护士职业学校50班毕业留影。前排右二为护士界创始人伍哲英女士(汪志星 提供)

Image

1955年,欢送上海第二医学院实习医师合影。前排左九为顾恺时(汪志星 提供)

私立医院改为公立

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和上海市私立医院工作会议的决议曾明确指出:“私立医院应视为社会福利事业,不能看作是资本主义企业。”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私立医院在人民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责任。

上海私立医院之间,原有一个“私立医院联谊会”的组织,平时联络情谊,协商会诊,研讨学术并传达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指示。1956年初上海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时期,顾恺时院长认清形势,带头主张将私立医院无偿地献给人民政府,改为公立,可以在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下取得更大的进展。他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胸怀,获得卫生局党委书记何秋澄的支持何赞扬,通过他的奔走和推动,私立医院联谊会即召开会员大会,通过学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统一思想认识,作出决议,响应政府号召,联名申请改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2月7日,上海市所有私立医院均获得政府批准,改为公立医院。每一个原私立医院负责人和全体工作人员无不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地迎接新的历史任务。将医院公诸社会,使它成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这不仅符合当时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要求,也符合顾南群创办南洋医院时怀抱的崇高理想。

Image

1956年2月,南洋医院改公报喜队到市卫生局报喜(范增恂 提供)

南洋医院改为公立以后,顾恺时院长旋即奉上海市卫生局之命,负责筹建我国第一所胸、心专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1958年8月,医院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南洋医院”。1959年11月26日迁至现址,院部在重庆南路149号,门诊部在重庆南路182号。1965年1月1日改为“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

Image

20世纪70年代,卢湾区中心医院门诊部挂号楼(汪志星 提供)

Image

20世纪70年代,卢湾区中心医院门诊部内科楼(汪志星 提供)

Image

20世纪70年代,卢湾区中心医院急诊楼(汪志星 提供)

(文字资料摘自《卢湾史话》)

Image

黄浦史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