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舍小品》的风格

 singer0852 2023-03-07 发布于北京

卫建民

梁实秋先生是“新月派”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著作在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公开再版。我们这一代读者,最初只是通过《鲁迅全集》的注释和鲁迅与他打笔战时引用的只言片语,依稀见过他的文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陆首次公开出版的梁先生的书,是1987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雅舍小品》,书中收录作品三十三篇,第一次较为集中地向大陆读者介绍梁先生的散文。那时姜德明先生正担任人民日报出版社的社长,书刚印出,他送我一本;我从呼家楼坐公交车回西单,车上没座,我就靠着栏杆专心读这本小书。车到站了,书也读完了。

虽然《雅舍小品》是大雅之声,但真实的“雅舍”并不雅,有专章记述过,实际就是茅草泥屋。抗战时期,梁先生在国立编译馆工作,居于重庆,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住“雅舍”,是取“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真实意义。《雅舍小品》初版,由“雅舍”的主人之一龚业雅作序,序中即记录了这段因缘。此后,《雅舍小品》这个书名便成了梁实秋散文的代名词。

梁先生是在北京生、北京长的知识分子,相对优裕的家庭条件,使他在少年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1915年,他考入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身处社会转型期,他是在新旧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成长的。八年后,他赴美留学,直接学习西方文化,但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始终是中国的。他没有被洋化,更没有被奴化——改革开放后,他在与冰心的通信中说:“我没有变。”从台湾师范大学退休后,已在美定居的小女儿让他来美国生活、入美国籍,梁先生说:“入美国籍要宣誓,说忠于美利坚合众国,我做不到。”他爱吃懂吃,故《雅舍小品》又分出一支《雅舍谈吃》,专讲中国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的饮食,同他这个爱吃、懂吃又嘴馋的中国人格格不入,初去美国,见西人撕下几片白菜叶蘸调料吃,梁先生说:“这是喂兔子啊!”

上世纪九十年代,梁先生的作品在大陆陆续出版,《雅舍小品》的独特风格,不仅在文学界重新得到公允的评价,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特别是《雅舍谈吃》,从一个文人的亲身体验出发,对我国的烹饪、物产、食俗发表了妙趣横生的见解。旧时北京的厚德福饭庄,梁家是大股东,对饮食之道,梁先生可以说“渊源有自”,谈起吃来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全是内行话。梁先生谈吃,是中国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他把中国文化从大陆带到台湾,唤起了同胞的思乡之情。他在台湾的大学任教时,很少参与富商巨公的豪宴,《雅舍谈吃》说的也都是家常的、平民化的精细饮食,他的夫人程季淑在世时,梁家的炸酱面就在台湾文化圈里十分有名。谈吃而不俗,把平常的生活雅化,是《雅舍谈吃》的生活基础。

英国文学,特别是英国散文随笔的写作风格,对梁先生的创作影响很大。从《雅舍小品》的肌理分析,理性、幽默与广泛的题材,取之于英国文学,而作品的精神风貌、作家的价值取向、语言的雅驯风致,则完全是中国的。“反讽”是梁先生写作语言的一大特色:嘴不饶人,妙语连珠;但心底仁厚,戏而不谑,一扫尖酸刻薄之气。作品的风格,亦是梁氏的性格。在台湾,最能读懂他又在仿效他的余光中先生,曾对梁先生的散文发表评论:“雅舍的笔法清俊简洁,点到为止,文白相济,放而能收,引证则中外兼采,行文则庄谐并作,时或夸张而令人惊喜,时或含蓄而耐人寻思,乃成为五四以来有数的散文大家。梁氏的风格上承唐宋,下撷晚明,旁取英国小品文的洒脱雍容,更佐以王尔德的惊骇特效,最讲究好处收笔,留下袅袅的余音。学者的散文夹叙夹议,说理而不忘抒情,议论要波浪回荡,有时不免正话反说,几番回弹逆转,终于正反相合。”伶牙俐齿的余光中,多像足球场上的解说员!他把梁氏散文的每一脚、每一步都解说得那么肯定;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还是把梁氏散文的文化基因说晚了五百年——梁先生散文的养料,还有他的性格,实质上受魏晋南北朝文学,特别是《世说新语》的影响。他的文学理想,是追步魏晋风度的。

读《雅舍小品》,看梁先生的生活态度,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成天乐呵呵的人,好像凡事都可以幽默、诙谐处之。但在严肃的事情上,他悲天悯人,这很能显示他的忠厚。在《记张自忠将军》《忆冰心》等一系列回忆朋友的文章里,跳跃干脆的文笔归入醇厚深情,迹近韩愈、欧阳修。到晚年,他对人的理解已超出私人交往感情的范畴——客观公正,以史笔为人立别传,并对一些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回忆闻一多的散文里,因为和闻一多的深厚感情,他有几句话简直是愤怒了。

如果将梁实秋的散文归类,《雅舍小品》无疑属于学者散文,因为这批看起来轻松活泼的作品,是一个有深厚中西文化修养的作家在主业之余的创作。琐碎、通俗的生活小事,经作者之手被雅化了。抗战时期,王力先生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和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双峰并峙的学者散文。回头看去,呵呵,王力有掉书袋之嫌,梁实秋难免有耍嘴皮之讥。

东城的内务部街有梁先生的旧居,他在世时,有人把他旧居的房屋重绘后带到台北,以解他的思乡之情。有几次,我从他的旧居走过,想着梁先生在世时要是能回来看一看,那该有多好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