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慧一体”絮语

 企愚書櫥 2023-03-08 发布于湖南

“定慧一體”絮語

                                企愚

佛門中之行持,廣而言之,六度萬行,不甚繁細;約而言之,莫過戒、定、慧三學。因此,祖師大德用極簡潔的話將佛教行持概括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三學是佛門中的三無漏學,也是學人由初發心修行至功德圓滿,所賴以成功的根本途徑。所以,佛教中法門雖多,但無不以此作爲最基本的行持。

三學中戒學居首,其重要地位自不待言。但在注重戒學的同時,亦不能因此偏廢定慧二學。有位初機學人曾與我言及定力差,難以持戒,他常爲不知何以增進定力而犯愁。持戒如律,誠非易然,若無一定的定力,自然是難以達到持律謹嚴且自如的程度。因爲,人心易於爲外境所轉,諸種滲漏無時不在窺伺於偷心未死之人,像孔子那樣的正人君子也不得不承認:食、色、性也,且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足見,名利食色等外境,時刻在鈎引初機學人犯戒,若欲把握自身,使之不違戒律,就須以定力來助持戒之行了,若有深定爲戒學之增上緣,則持律當會圓滿。

事實上,初機學人之所謂定力差,往往是偏指禪定功夫差,。而他們所謂的禪定功夫,又往往是偏指趺跏而坐的禪定修學之功。誠然,禪坐可調禦身心,坐禪之鍛煉對於一個初機學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百物不思的枯木之坐,也並非是坐禪之真諦,以故歷代的不少祖師爲此而慈悲開示學人,使之去迷開悟。《六祖壇經》云:

善知識,此法門中,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言不動。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爲妄念故,覆蓋真如,離妄念,本性淨;不見生性本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卻是妄也;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若修不動者,不見一切人過患,是性爲動;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說人是非,與道違背。

在惠能大師的開示中,著心、著淨、著不動三種禪病,悉爲破之。可見,坐禪並非只是簡單的百物水思,也並非是恒審思虛的物物之別,而是要達到外離於相,內則一心不亂的禪境。《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載有藥山惟儼大師坐禪的一則公案,似頗可引爲參考。

    師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麽?”師曰:“思量個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藥山大師的坐禪既不是“一切不爲”的閑坐,又不是恒審思虛的著心著淨著不動之坐,而是離諸思量與不思量的“非思量”之坐。在這中間就勢必要牽涉到定學之與慧學的關係了,如果離開了“非思量”的般若佛慧之觀照,其坐禪也就非契於禪旨了;然不由禪定之修習入門,亦難證得般若之慧。此二者名異體一,是之謂“定慧一體”。

    關於“定慧一體”,自古就有不少禪門大德將其親證之體會陳諸學人。早在南北朝時代的禪家大德慧思禪師,曾對此有過重要的開示。其《諸法無諍三昧法門》雲:“四諦譬喻如燈品,定如淨油智如炷,禪慧如火放光明,照物無二是般若。燈明本無差別照,覩者眼目明暗異。禪定道品及六度,般若法無有二,覺道神通從禪發,隨機化俗差別異。”慧思大師之開示,說明了禪定與般若體一不二。事實上,不借助般若之慧“照見五蘊皆空”,無論你如何想定也是定不下來的;另一方面,不以禪定之法來調禦身心,般若之慧也不會憑空而發。是以《六祖壇經》雲“定慧體一不二”,又雲:“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既有光,無燈既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即有二,體無兩般。”古德之以燈光喻定慧之關係,何其契機契理!離定之慧,必落頑空;離慧之定,亦當落入空定,二者不可偏執。文前所舉某位初學人之謂定力差,大抵是由於修定偏離了“定慧一體”的方向罷。

    由是進而觀之,戒定慧三學亦然。分開來講,是爲三學;合起來講亦即佛學一門。無定力無以持戒,心慧不開則無以定,若深照此理,則將會三學會通,亦將令三學俱進,而登菩提之路,入涅槃之門。

                                       時佛曆253798日于長沙容膝居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