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记 | 01 一道上谕泄露的天机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乾隆帝画像(故宫博物院藏)

大清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是一个灰色的年份。

年初到年终,全国从南到北有很多地方都发生了自然灾害,水灾、旱灾、雹灾,全赶上了。三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弘历频繁应付救灾工作之余,还两次抽空陪伴皇太后钮祜禄氏出京巡幸,一次是去五台山进香,另一次是去遵化和易县拜谒东西皇陵,大概有请求菩萨和祖宗保佑一下的意思。

可是灾害依然不断,年底的时候青藏又发生叛乱,简直是祸不单行。幸亏名将岳钟琪迅速平乱,并擒获逆首卓呢罗布藏扎什,算是为这一年划上了一笔亮色。

不过就算没有这个好消息,相信乾隆帝的心情也不会太糟,因为一项筹划已久的大型园林工程已于当年悄悄开工,皇帝苦心期盼的一片湖山胜景正在慢慢地由蓝图变成现实,足以抵消其他所有的不快。

这一年的三月,乾隆帝从五台山回朝后,接连下了几道重要的圣旨,主要是分别免去安徽、湖北、山东等受灾地区的赋税,还有一道则是嘉奖抚慰正式退休回乡的三朝老臣张廷玉。就在同一月的十三日,皇帝还颁布了一条似乎与军国大事毫无关系的上谕:把北京西北郊的瓮山改名叫“万寿山”,把瓮山旁边的西湖改称“昆明湖”。

乾隆帝谕旨(引自全球拍卖网)

这条上谕悄悄地透露出一个讯息:救灾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皇帝心爱的行宫园林也在紧锣密鼓的兴建之中。

北京西北郊山峦起伏,属于太行山的支脉,自古被称作“神京右臂”,附近又有很多湖泊泉水,林木茂密,风光十分秀丽。瓮山就是其中的一座小山峰,山形比较平缓,有点像大坛子,因此被称为瓮山;另一个说法是有一位老翁曾经在此挖到过一个大瓮,因而得名。

山的南面地势低洼,汇集了周围的泉水溪流,形成了一大片湖面,就叫瓮山泊。这一带在元朝以前并不为人所知,名气远远比不上西边相邻的玉泉山和香山。元朝建都北京(当时叫大都),曾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主持下修筑大规模的水系,完善了首都地区的供水系统和水上运输设施,瓮山泊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以天然的湖泊兼具蓄水库的功能,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关注,逐渐成为游览胜地,后来又慢慢地在湖滨和山脚出现了一些寺庙和园林,为自然风光增色不少。其中最出名的是一座大承天护圣寺,元朝皇帝经常来此游玩并住在寺中,另外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墓园也建在这里。

明代北京西北郊平面图(王曦晨绘)

明朝的时候瓮山泊改名西湖,水面种植荷花、蒲苇,湖边构筑了堤坝,周围还开辟了广阔的水田,被当时的文人誉为“北国江南”。瓮山上没什么树,土色发红。环湖增添了一些新的寺院和园林,特别是明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捐资在山南坡新建了一座圆静寺,东临莹莹稻田,西对柔柔碧波,北倚幽幽瓮山,景致不凡。春秋之季,瓮山、西湖一带游人如织,成为北京著名的郊游胜地,暮春四月的时候还举办游湖盛会,几乎可以和盛唐时期长安的曲江池相媲美了。

明代《京杭道里图》上的瓮山和西湖

(引自《颐和学术·寻找瓮山泊“西堤”遗址》)

到了明朝末叶,圆静寺逐渐荒废,几乎没什么香火。耶律楚材的祠堂毁失,只剩下一尊石像独存。天启年间某夜有许多萤火虫落在石像头上,亮如灯笼。乡民以为石像成精,眼睛发光,便将之打碎了。

清朝初年,瓮山、西湖周围的寺庙、园林逐渐有所恢复,依然很受游人亲睐。来自江苏苏州的一个名叫沈德潜的官员曾写过一首《西湖堤散步》诗,诗中说:“闲游宛似苏堤畔”,把这座北京西湖与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相提并论。

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在大兴土木的这座皇家园林正是以瓮山和西湖为核心的大型苑囿,为此在三月十三日皇帝特意下旨,正式把山和湖改名叫“万寿山”和“昆明湖”。

因为建造这座园林,乾隆帝居然还写了一篇检讨。这是怎么回事?且看下回分解。

全文根据《北京颐和园》(贾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增删改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