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大一统——兼爱统一与统一信念

 渐华 2023-03-08 发布于山东

《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天下,就是士人建功立业的舞台;基于家国天下,亲民利民。春秋战国,天下并争;在家国天下的范围内亲民利民,首先就要消弭战乱,实现统一。[1]

在先秦,儒、墨并称显学。孔子注重礼制,墨子强调统一;礼制之确立,则有待于统一之完成。礼制以“亲亲”为原则,统一则反对“亲亲”,主张“兼爱”。墨家兼爱统一,促成了家国天下之大一统

统一天下,在于“尚同一义”,自下而上,上同于天子。“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三公既已立矣……设以为万诸侯国君……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以远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2]

天子为政,又在赏罚。“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天下必治矣。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3]

尚同一义,上同于天子;天下一统,天子上同于天。天子为政,赏善罚暴;职官选择,“尚贤使能”。“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4]“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5]

墨家兼爱统一,促成了家国天下之大一统。在先秦,儒、墨并称显学。儒家“亲亲”,尊贤有等,主张礼制与封建;墨家“兼爱”,尚同赏罚,主张统一与郡县。秦国变革图强,终于统一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6];礼制与统一,郡县之统一,与礼制之封建相反[7]。汉代礼制,承继郡县之统一,融合了儒、墨之学。[8]

春秋战国,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秦汉之际,终成大一统。其先,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诸侯异政,实行郡县之统一;继之,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结束了百家异说,完成了大一统。

中华大一统,兼爱统一,天下大同[9];中华之统一,奠定于秦汉之际,植根于家国天下、亲民利民。中华大一统,天下“定于一”[10],是统一之信念。“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11]

墨学兼爱统一,促成了家国天下之大一统;大同、大一统、郡县、贤能,植根于墨学兼爱统一,并积淀为传统。中华大一统,植根于墨学传统,基于家国天下,亲民利民


[1]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墨子·非攻下第十九》。《墨子间诂》,第157页。)按:“非攻”制止攻伐,在于攻伐的巨大损害;但彻底制止攻伐,唯有“尚同一义”,实现统一。墨家学派于“非攻”有所分歧:从朴素的立场出发,反对并制止一切攻伐;秦墨一派,则主张“尚同”统一,以求彻底消弭诸侯攻伐战乱。

[2] 《墨子·尚同中第十二》。《墨子间诂》,第78-80页。

[3] 《墨子·尚同下第十三》。《墨子间诂》,第90、95页。

[4] 《墨子·尚贤上第八》。《墨子间诂》,第46页。

[5] 《墨子·尚贤中第九》。《墨子间诂》,第49、57页。

[6]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卷第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第236、239页。)

[7] “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以变态论,自秦以后,分裂之时,亦不为少。然以常理论,则自秦以后,确当谓之统一之国,以分裂之时,国民无不望其统一;而凡分裂之时,必直变乱之际,至统一则安定也。”(《中国制度史》,吕思勉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4月第1版,第249、250页。)

[8]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史记》,第1159页。)“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汉书》,第277页。)

[9] “大同之义,虽见于《礼记》之《礼运》,实原于墨家。……此种大同思想,儒家平日所未有,惟于墨家则甚合。”(方授楚《墨学源流》。《十家论墨》,蔡尚思主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8月第1版,第129页。)按:大同之说,出自《礼运》,源于兼爱统一;墨家兼爱统一,不仅促成了大一统,也是天下大同的根源

[10]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四书章句集注》,第206页。)

[11]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列传第二十六》。《汉书》,第2518-2519、252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