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书单】儿童哲学怎样做?这10本书里有理论有方法

 春天的花开Iris 2023-03-08 发布于四川

为了方便大家找到我们,

不要忘记“星标”哦~

一群二年级孩子的读书会上,共读的是非虚构读物《画说玉米》,但有一些特别的声音被我捕捉到:

一个小朋友突然问:玉米有生命吗?

立刻有人响应:如果没有生命它怎么能种下去种子就活,还能长大?

又有一个声音:如果把它(玉米粒)拔下来,它就没有生命了吗?

还有小困惑:把玉米的叶子(苞叶)取下来,它就死了吗?

这些零星的、闪着思考光芒的对世界的好奇之问,让我瞬间想到马修斯在《与儿童对话》一书中与孩子们探讨“花朵是否感到快乐”这个命题,也是对植物的好奇促成。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儿童具备进行哲学探讨的天然资质,如何促进这样的哲学探讨深入进行下去,成为这半年多来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借由这份想成为哲学探讨促进者的热情,我重读了马修斯的哲学三部曲,并阅读了一些更具备方法论的儿童哲学书籍,一并梳理在这里。

1

《哲学与幼童》—三部曲之一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对孩子来说,好奇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天然具备提出具有哲学思考问题的优势,提出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哲学问题具备的形式: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

因为哲学教授的背景,马修斯可以听出孩子的困惑与哲学家困惑的类似之处,同时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学者皮亚杰对儿童哲学思考的忽视,皮亚杰认为孩子在青春期才具有探索哲学的能力马修斯提出严肃的质疑。另外,他对布鲁诺·贝特海姆广受关注的著作《童话的魅力》(本书译法不同)中透露出的成人的优越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故事能够激发幼童哲学思维的发展。

除了例举出生活中儿童对话呈现哲学探究的自己的思考,马修斯在“故事和幻想”这两章里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探讨。有意思的是,他用《麋鹿莫尔斯》探讨形而上哲学,而另外一位儿童哲学教授托马斯·沃顿伯格用这个故事来谈论逻辑学。

2

《与儿童对话》—三部曲之二

几年前读过这套书,如今重读是因为最近对儿童哲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原来兴趣是要靠一本本的书读下去逐渐产生累加效应的。

这次重读感受完全不同,一则是因为我对儿童的了解更加深入,另外则是也体验过儿童进入哲学探讨后自己心流涌动的感觉。

马修斯在这本不厚的书里,通过自己编写故事(少量用到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探讨了快乐、欲望、语言、知识等哲学命题,探讨帆船问题这一章,让我读到拍案叫好,因为这群孩子实际是在讨论著名的哲学悖论:特修斯之船。最让我难忘的还有伦理探讨中的“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更好吗?”,儿童不需要了解什么是功利主义,但是涉及到公平公正问题,自然会对这个命题进行探讨。

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是不倾向于借助儿童文学作品为媒介进行哲学探讨的,他的多年好友马修斯也秉持了这一原则,从本书来看,这种根据讨论进度创作故事的方式还是吸引孩子的。

3

《童年哲学》—三部曲之三

这本书马修斯在引言中介绍了自己怎样关注到幼童会自然进行哲学思考,并意识到哲学与儿童的关联,进而进行的一些思考、研究和实践活动。

相对前两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马修斯哲学观念的集成与汇总。从哲学家的童年观谈起,提到童年的理论和模型,并用两个章节对世人普遍认可的皮亚杰的理论和实验进行批判性思考,这让我感受到了科学不断朝前发展就是建立在不断地思考和质疑上的那种力量。另外马修斯也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整本书内容还包含对儿童权利、童年与思维、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角度的探讨。特别是儿童艺术中探讨的内容可以看到成年人对儿童艺术的普遍看法仍旧在当下盛行。

4

《小哲学家的大问题》

我最早对儿童哲学的兴趣还是从台湾杨茂秀教授的《为什么不能用筷子喝汤》,陆续读了一些书,思考的不是做儿童哲学,而是想在儿童读书会中引入儿童哲学,有太多童书涉及到的主题适合用儿童哲学的方式进行探讨了。点击可看更多介绍)

这本书很喜欢的地方是三个部分正好面向的是幼儿园、小学生和青少年,从探讨孩子的大问题到、关于伦理问题的哲学探究到存在问题的哲学探究一步步深入。大量的对话可以用童书引出,聪明思考的工具箱和哲学家的工具-五指模型看上去非常有用,非常值得一试。

译者对童书应该是比较了解的,涉及到的图画书都有译出来,如果能按照国内引进版本情况做个索引就更完美了。

5

《你好,小哲学家!》

这是继《小哲学家的大问题——和孩子一起做哲学》之后,杨妍璐继续翻译的一本儿童哲学的书,她是结束了10年的哲学研究生涯后,毅然投身儿童哲学的一位青年学者,看到她前言里的内容,感觉她找对了路,儿童对世界的鲜活感受,天生喜欢追问一切的特质,让成人很容易发现真正的哲学家就在儿童中。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儿童哲学超市的阅读感受,浅谈了儿童哲学的前提与建议后,作者给出了一些亲测有效的方法,重点内容都放在了主题和观点,这里给出了20个可选择进行的主题,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的进行。

探讨方法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王冠策略,给孩子上王冠只需要让它轮流移动,每个戴上的孩子都会有发言时间来参与讨论。特别害羞的孩子更能够获得表达的勇气,这个方法与《小哲学家的大问题——和孩子一起做哲学》一书中提到的“发言”有点类似,一个具象的东西对交流的作用是我之前忽略的。

哲学之旅也是很棒的方式,在不同的地点像哲学家一样探讨不同的问题,到处都是推动探讨的契机。图片也是本书非常强调的方式。这些方法给我带来新的灵感,不必拘泥于找到一个具有哲学探讨意义的图画书,这是日常哲学的体悟,随时根据情境可以做起来。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如何倾听才最为重要。

6

《小孩童 大观念》

Big Ideas for Little Kids Teaching Philosophy through Children Literature 从英文书名看是通过儿童文学来教授儿童哲学,书中具体示例也选择了《绿野仙踪》这样的儿童文学,不要被书名“基于绘本”误导,事实上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很好的可以进行哲学探讨的媒介。(点击可看更多介绍)

这本书是目前我读到的最好的关于儿童哲学的实操型读物。作者托马斯·沃顿伯格把首先告诉读者你无需在哲学世界浸泡多久才可以教授儿童哲学。这里的教其实更多是哲学探讨的促进者,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下,积极倾听让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除了这颗定心丸,他还是给出了一般做哲学探讨的形式。最实用的是给出讨论框架,包括故事矩阵表、大观念的概念图和哲学问题集,并就给出的哲学探讨的9个领域选择了相应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示例。有了这样的支架,似乎完成一场儿童哲学探讨变得的不那么可怕了。

沃顿伯格和马修斯是好朋友,本书用的《驼鹿莫里斯》在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也有用到。他和自己的学生一起维护一个教儿童哲学的网站,那里有更多图画书的实例,主要是给出了哲学问题集。

7

《教儿童学会思考》

这本书真的是极具实操性的一本儿童哲学书。点击可看更多介绍

从杨茂秀教授那里看到课程实录,从马修斯的儿童与哲学三部曲看到的理论外加课堂实录,都没有这本书这么清楚地给出实际做法。

第三章的团体探究让我看到自己摸索着带领的儿童共读群体,某种程度上是探究团体的雏形了,只是缺乏更多哲学思辨的讨论。对话式教学这一章非常清楚地给出了谈话的类型以及苏格拉底式探究的方式和常见问题。

关于探究的刺激物,除了儿童哲学的开山鼻祖李普曼强调的哲学小说,罗伯特·费雪尔拓展了更多形式:各个学科领域,不论是科学老师还是数学,包括音乐体育公民教育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刺激物。

这本书读后会极大地激发成年人选一本图画书做一次哲学探究的热情。

8

《七岁开始的哲学思维启蒙》

Thoughtings : Puzzles ,Problems and paradoxes in Poetry to think with 英文书名直译为《思考:诗歌中的困惑、问题和悖论》,从英文书名能看出这本书是一部诗集。

作者彼得·沃利在书最前面的“本书的来龙与去脉”中讲到所有诗歌的灵感都来自小学及哲学课程上的孩子们。在这些充满童趣的诗歌之后,作者都给出了问题,这些问题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哲学问题集”。所以这本书可以当作轻松有趣的读物,毕竟有些诗歌还有谐趣诗的味道,更好的的则是可以当作哲学思辨的材料。

我注意到彼得·沃利还有其它几本书引进,特别是《帮助孩子发展思维》(The If Machine: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 the Classroom ),在上文提到的儿童哲学书中不止一次被提到,已列入我的待读书目。这个看不出来与儿童哲学相关的书名差点让我错过这本书。

9

《111个儿童哲学思考练习》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奥斯卡·伯尼菲是一位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研究“哲学践行”的推广者,他还有一套早已引进的儿童哲学启蒙书《儿童哲学智慧书全集》(全10册),我认为不错也多次推荐。

这也是一本训练哲学思考方式的实操指南。两位作者强调践行儿童哲学最重要的不是从几岁开始进行哲学探索,而是对哲学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和重新定义。他们更推荐一种“专注于特定能力”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对缺乏哲学知识、不熟悉课堂辩论或者缺乏哲学践行经验的教师来说,更简单,操作性更强。

所以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哲学思考练习从初阶、进阶到高阶的111个练习,每个练习包含的概念是明确的,给出活动指南简单介绍,实操演练是一些关键词、问题或场景可供实用。

10

《哲学家与儿童对话》

这本书相对轻松,哲学家普雷希特和儿子奥斯卡效仿那些伟大哲学家们的哲学散步,从自然博物馆到水族馆、动物园、技术博物馆,还有公园、游乐园甚至地铁里、香肠售卖亭前,不断更换地点也不断更换谈论的主题,这正好是《你好小哲学家——如何与幼儿一起做哲学》一书中提到的“哲学之旅”的方法。(点击可看更多介绍)

从奥斯卡的问题“为什么什么都有,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开始,父亲用故事带领孩子进入哲学世界,那是一个总是从提问开始,但不大会找到最终答案的世界,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哲学探究意味着点亮问题”,父亲点亮了这个问题,并带领着奥斯卡看到了更多的问题。

“为什么有我?”、“五个人比一个人更有价值吗?”、“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里可以看到罗尔斯的“正义论”,著名的伦理困境“电车难题”,如何把复杂的东西深入浅出地讲给孩子是每个成人的重大课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