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王羲之书论中的“意”?

 家有学子 2023-03-08 发布于甘肃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论十分强调“意在笔前”的创作原则。王羲之认为,在书写文字的时候,应该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笔画来传递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并且王羲之还提出“书意”,他认为,书意是在字的笔画之间去感受的,是笔画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而要表现出这种意义和情感,就需要在下笔之前做好艺术构思,把握传统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得书写的文字更加丰富和富有感情。
为了实现这种“意在笔前”的创作原则,王羲之将“意”分解为有形之“意”和无形之“意”。有形之“意”是指预想字形大小、便仰、平直、振动,让筋脉相连,相当于在挥毫落笔之前的艺术构思。而无形之“意”则是在博览通古,融会有源的基础上,把握传统精神,通过深妙无穷的笔势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王羲之认为,这种深藏而不露的精神、志意和精思,才是能够达到“发人意气”的创作境界。
在师承卫夫人后,王羲之对其“意先笔后”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提出“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即在书写之前,必须在心中做好艺术构思,把握传统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在书写的过程中才能够专心在笔顺之间,把自己的意趣注入文字的点画之中,使得文字更加丰富和富有情感。
后来,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提出“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的观点,强调在书法书写过程中要以自我为主,写出自己的本性和特色。这也是对琅琊王氏“书乃吾自书”的继承和超越,使得书法不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形式,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书写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附·王羲之书法《迁转帖》欣赏
释文:“贤姊体中胜常,想不忧也。白屋之人,复得迁转,极佳。未委几人,吾龋痛,所作赞又恐不任,当示殷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