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位网友的头条。 不赞成年轻人读《道德经》。 认为《道德经》是帝王之学,年轻人是凡人,与道无缘。 认为道是躺平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没把《道德经》读明白,认为《道德经》主张的就是“不争”,就是“无为”。 不赞成读《道德经》,无非是认为,年轻人有个共同点: 生存问题都还没有解决,你凭什么“不争”?凭什么“无为”? ![]() 他们认为,不争的人,无为的人,无非两种: 一是家境殷实,可以专心向道,无任何后顾之忧,像古代帝王那种人; 二是甘于清贫,能够抛家舍业,只求自渡,像弘一那种人。 说大多数年轻人,两种人都不是。 总之,他们认为的道,好似要脱离俗世生活,才能触摸的到。 年轻人是凡人,生活在俗世之中,就要去“争”,就要去“为”。否则,脱离生活去追求道,毫无意义。 ![]() 可是,追求道,就要脱离生活?道,只不过是要人活得轻松一点。 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是为了什么? 物之不备,时之不至,则虚以待物,静以待时,不妄动妄为;一旦物备且时至,则时至必动,进而动则必成,是为了成事,并且是为了更轻松、更高效的成事,这哪里真的是“不争”呢?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不与大道相争,为的是“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为了更好的去争。 ![]() 无为,是知“道之常”,知“道之大”,知凡事须顺势而为,非人力可强为,故而不妄作妄为。 不妄作妄为,才可以保存实力,不虚耗能量,少走弯路,继而顺应道之时势,以期有更大的作为,这又哪里真的是“无为”呢? 为道日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不背离大道而妄作妄为,为的是避免“不知常而妄作凶”,是为了更好的有为。 不争和无为,都是叫人要顺应大道,亦即顺应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进而趋吉避凶,趋福避祸,更加轻松、高效并且更可持续地,有所成,有所为。 ![]() 道之于今天年轻人的裨益
年轻人,不要飘风骤雨,不分昼夜的拼命,拼命可以短期积累财富,然而人的精气神是有限的,点灯熬油,哪里能又烧得旺,还能烧得久呢? 类似这样的叫人不要“竭泽而渔”的观点,贯穿《道德经》全篇。难道说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让年轻人知道,强梁者不得其死,凡事须有度,它不好吗? ![]() 若说《道德经》是帝王之学,也没错。但人之于自己的身体,一家之主之于自己的家庭,企业家之于自己的企业,他就是“帝王”。哪里,还不是道的土壤呢? 所以道,它脱离生活吗? 一点都不。 如果有人读了《道德经》,却不让年轻人去读,要么,他是没读懂,要么,就是他别有用心,见不得年轻人,更加轻松、高效,并且可持续的成事罢了。 不过,谁又这么无聊呢? 全文完,感谢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