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杀死”寂寞感

 曹老怪 2023-03-09 发布于江苏
 
        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所重复的事情,聊着如何让不开心的自己开心。

  活着,无非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杀死那些围绕在你身边的寂寞感。很久以前我就说过,人是属于群居动物,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无法改变,所以,我们都害怕孤独,害怕失去。

  寂寞感是在我们最虚弱的时候袭来的,伴随着空虚与寂寥。你每一次的强大,都是在杀死寂寞感之后成就的,所以,杀死它,百利而无一害。

   战胜寂寞,一直都是人所在干的一件事。要想落落大方的活着,就要在心理上“弑父弑母”,就是“杀掉”权威。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性断乳”。五四以后教会我们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反抗,“杀掉”那些权威的,框住你的东西。社会性断乳,就是不受父母的保护,也不受他们的压制,全热的独立。是一种心理上的彻底剥离,留一分都不行,就是这么绝对。在往后的关系中,可以是横向的朋友亲人,但就不是最初意义上纵向的“父母”。父母无论好坏,“杀掉”后都差不多,一样的消失。再之后改换关系,能亲近或不能亲近,多两个或少两个的区别。其实就是想要完全的独立,想要掌握话语权,根本的核心就是经济的独立及碾压。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人类科学上,父母完全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至于后世给予他们的情感,是社会道德所附加,在中国,具体是儒家观念所影响。“对子女好”是社会化的结果。因为人类具有社会属性才需要婚姻与家庭,才需要父母对后代的抚育,完成对社会细胞的新旧更替。杀死寂寞感,要抛弃一些道德感,道德制高点之上没有任何可以留恋的风景,只有一些虚假的意图和自私的意志。所以“不配做父母”这句话在生物学面前,也就是人类共性基因之上是没有理论性的,因为人的出产设定没有这个本能,我们具有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以及杀戮、性欲、食欲。而自私是本质,所以我才说过,人们歌颂美好,歌颂无私,歌颂爱情,只是因为他们少之又少,而又弥足珍贵。如果像本能一样烂大街,谁还会去歌颂与提倡。

  不是说人性的觉醒,也不是凌驾与道德之上,而是冲破条索和框架的限制,抛弃一些道德感。在此以后,空间感才会从一间小屋子扩大到天地间。不然就会一直幽闭在狭小的角落,怎么都无法动弹,内耗生命。永远不要觉得自己高尚,每天在做的一件事情除了杀死寂寞感,就是内耗生命。我不是在悲观主义,而是在说实话。

  所以,我逐渐发现,我的开心,是建立在以上所有之上,不然就会不开心。空间不广,时间不宽,就不可能坦荡,坦荡是开心的前提。

  要相信,欲望就是激发活动的动力。可能经历过后,快乐的阈值就会变高,我们不要在乎阈值的高低,而是要做到高级的快乐。如果只是把快乐归纳为感官上,那么就会中了资本家的圈套。这也就是宗教在提倡以及探寻的东西。如果一切事情不是以快乐为前提,那么就不要去相信它背后的说辞。

  也可以这样子说,我们的寂寞感,来自于无知,也来自于有知。无知的意思不是一点儿也不知道,而是你的知道与接受信息化的途径,仅仅限于手机中的碎片化知识,这是造成你寂寞感袭来和焦虑的一大原因。因为你我都不敢承认,太多的不满意来自于自身能力的有限和对自己无尽的失望。而来自于有知,是你的价值观的构建并非你主动选择,是在被动之上的主动,也就是批量生产后的锦上添花罢了。

  性压抑(包含个性的压抑)=欲望压抑=生命压抑。对动力的估计,可以用结果来证实。

  工作后的快乐在于能享受“社会竞争与活动”。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无论是良机还是劣机,这很难事先判断准确。只要机会来了,无需做准备,直接去抓。精力会消耗也会补充。我不但想活的开心,还想活的尽兴,那么,最好就是既开心又尽兴。尽兴总有不少对外体面的成分,体面与胜利有关。靠自己赢过一次,从此,对待输赢便会上瘾。

  本来孤独就是人生常态,而知足常乐,竟也是门稀缺的天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