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论——四神二旦汤

 曹老怪 2023-03-09 发布于江苏





思考中医方证

学会抓住方证

《辅行诀》据考证 ,主要为陶弘景及弟子在辑录伊尹《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增补或整合了《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内容,其中《汤液经法》所占篇幅较多。以五脏虚实为辨证纲目,基本参照了《素问·脏气法时论》的观点; 而五味对五脏的补虚泻实,则又部分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认识。其中“汤液经法图”将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又分别析为“体味”“用味”“化味”,使某一具体的药味兼有 3种不同性质药味属性,这样在应用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或用其体或用其用或用其化来达到对不同脏腑的补泻作用。


四神二旦汤


医理



具体内容论述



步步为营

·        “体”即实际的形质,是可触碰可视的 ;“用”即形质,所拥有的作用 ,是不可触碰不可视的 ,是无形的。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功能,亦没有无功能的物质。物质结构有所损坏,则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功能发挥不利,则物质结构的组成无法保持完整。“体”与“用”在关系上是一体的 ,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   “体”即实际的形质,是可触碰可视的 ;“用”即形质,所拥有的作用 ,是不可触碰不可视的 ,是无形的。

·        就如同充电与用电,充电的过程就是体(这个充电器,包括蓄电池即线等本身),就是“体”;而充满电用电的过程就是“用”。

·        如有兴趣,可以参看本人所写体用学说与阴阳学说。

《辅行诀》基本引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的五味治疗五脏苦欲的经文: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辅行诀》在一般传统的五行五味基础上,将五味扩展出体用化三义,并将每一行的体用化 3 味进行了组合,通过汤液经法图( 如图 1) 对全部五行五味的体用化味组合加以展示。笔者非常推崇此图,言“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伤寒论》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        所以,正如郑钦安所言,“太阳底下,即是少阴”。如右图。

·        而“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就是汤液经法图中的“阳进为补,其数七,阴退为泻,其数六。

少阳以火为本,以少阳为标,以厥阴为中见之气(少阳有热无寒,标本同气,从其本也,所以少阳容易内陷厥阴,而厥阴可以出走少阳,这里发展出了伏邪理论,以升麻鳖甲汤为代表,故而少阳厥阴可调其升降,肝胆之火的升降,即是相火。所以少阳对应厥阴,两个都是半表半里,少阳病篇有柴胡汤,也有四逆散;厥阴病有四逆散,也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或而小柴胡汤合理中汤);阳明以燥为本,以阳明为标,以太阴为中见之气(阳明本燥标阳,标本异气,从乎中气,见于太阴,故而阳明太阴调其燥湿。阳明病有正阳阳明病的承气汤证,也有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证,是在里,为里热或里阳证。而太阴病篇有理中汤证,此是其一,太阴脾经,此为里阴证,一般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所以四逆汤证非少阴病,而为太阴病);太阳以寒为本,以太阳为标,以少阴为中见之气(太阳本寒标热,标本异气,从标也从本,少阴本热标寒,标本异气,从标也从本。故而调整其寒热,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所以太阳病为表阳证,表阳虚证为桂枝汤证,表阳实证为麻黄汤证,故而太少两感为其表证。少阴病表阴证,所以在表为其外感,在阴用其温法,故而选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或而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以风为本,以厥阴为标,以少阳为中见之气(厥阴病为半表半里,居于中,才可以调整其升降,因为其中见少阳,故而乌梅丸证,半夏泻心汤等寒热错杂才可以在其证。而候氏黑散也居于其证);少阴以热为本,以少阴为标,以太阳为中见之气;太阴以湿为本,以太阴为标,以阳明为中见之气。

之前介绍了标本中气理论(如果需要可以与本人探讨);以及胡希恕八纲六经辨证法;郑钦安伤寒恒论理论学说(太阳底下,即是少阴);都是为了引出今日之主角,四神二旦汤,其中二旦汤(小阳旦汤与阳旦汤,本人做过PPT讲解过)。

(1)夫病因有三,病本有四,统于五证,定于六纲。这句话是认识病机的宏观概要。一切疾病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称之为病因。[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病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

最基本的病理产物,不外四种,就是气病、血病、饮病,食病,简称为“气、血、饮、食”,称之为四大病理产物。

(2)五证者,燥烦痞滞饮也。四象五行为之经,寒热温凉为之理也。五证,就是燥、烦、痞、涨、饮五大病理名词。五证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四象五行框架模型基础上的一个系统理论。

(3)寒生饮,凉生滞,热生燥,温生烦,寒热温凉互见,痞证生焉。寒证,关键的病理重点,就是 “痰饮”,因此叫寒生饮,简称为 “寒饮证”。凉证病理的关键,就是“滞涩”,因此叫凉生滞,简称 “凉滞证”。热证的病理关键,主要是 “燥结”,叫热生燥,简称 “燥热证”,温证的病理关键在于 “烦而不适”,叫温生烦,简称 “烦温证”。

(4)烦温为燥热之始,燥热为烦温之极,凉滞为寒饮之渐,寒饮为凉滞之巅。这句话讲的就是寒热的轻重问题,即由温到热,由凉到寒的病理发展过程,即烦温一燥热,凉滞一寒饮。

·        《辅行诀》:“弘景曰:外感天行(六气),经方(《汤液经法》)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zhì)之。”

·        (5)东方青龙木,其气本凉,在证为滞,滞者,凝也。其病通而不畅也。其治以温,青龙类方治之。在六经为少阴、太阴。

·        (6)北方玄武水,其气本聚,在证为饮,饮者,水也,其病水泛,重则寒结也。其治以热,玄武类方治之。在六经为少阴、太阴。

·        (7)西方白虎金,其气本温,在证为烦。烦者,热也,其病津亏,内外不润也。其治以凉,白虎类方治之。在六经为太阳、阳明。

·        (8)南方朱雀火,其气本热,在证为燥。燥者,干枯也。其病津枯血燥,重则热闭也。其治以寒,朱雀类方治之。在六经为太阳、阳明。

·        (9)中央大极土,戊己分阴阳。阴者阴旦、阳者阳旦。其气本平,病则四气不平而寒热温凉俱现,在证为痞。痞者,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金木失权。其病寒热互结,温凉相聚,阻塞于表里上下也。其烦温燥热多而凉滞寒饮少者,其治以和,阴旦汤类方治之。在六纲为少阳,若其凉滞寒饮多而烦温燥热少者,其治以平,阳旦汤类方治之。在六经为厥阴。

·        弘景曰:

·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        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

·        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鸡属鸟纲)为主;

·        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           此六方者,为六合(地支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君药)为识耳。”  

·        所以,四神即为“青龙(大小);白虎(大小) ;朱鸟

·        (大小) ;玄武(大小)”,而二旦为阳旦阴旦之分(大小)。

·          具体方剂如下表:每一类方剂均分大小两方


思考中医方证

学会抓住方证



学会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End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胡希恕

微信号:zzjredfigh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