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诗之三重境界

 guanghua4210 2023-03-09 发布于北京

诗(广义的包含诗词曲赋),参究角度不妨分为三重境界:

文章图片1

第一重,诗学境界。

涉及立意、字词格律、意脉结构、意境、艺术手法等等,大多于此境用全力。

而此境界又可细分为三重境界:格律声韵;字词句法、艺术手法;意脉结构(诗皆有“意”,故立意暂包含于此)。其中第一重和第二重用力者最多,第三重次之。而第三重犹可深入,留待后续发文探讨。


文章图片2

第二重,美学境界。

(美学和诗学本是一种集合的交集关系,但从美学研究角度,又完全包含诗歌艺术,而诗歌艺术同时又融合了美学原理;考虑当前美学的学习、培养与领悟很少涉及,以及它对诗学的重要意义,故将其列为第二重。)

这里,诗艺可包括诗歌的创作审美和鉴赏审美,如何运用美学原理或规律进行创作和鉴赏,于诗学颇有相互生发的借鉴意义。

比如说创作审美中,每人常遇到一个过程或规律——

关于诗文,陆机《文赋》云:“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亦云:“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而关于绘画,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云“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同样,郑板桥自述画竹情景:“…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所以,苏轼在《答谢民师书》说得很到位:“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而这段论述,又不妨用以论述作画。

可见,美学所包含的诗画领域,都涉及到同样的创作问题。如何解决,除了苏轼简单提到的“胸有成竹”,郑板桥的《题画竹》或许可作某一角度的答案,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了40年的竹子经验所得,而于诗艺之借鉴,大家不妨品悟一番。

虽然美学是西方命名的学科,但绝非代表中国没有,相反,中国自古即有,只是没有美学学科名称和专门论述,而是夹带融合于经史子集中。另外,中国的诗话词话文论等本身就是一种诗学兼美学,可以参究学习。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专属于国外的学科。(国外的多是一种思辨的、分析的运用归纳演绎的美学,中国则常为人文的、心灵与精神的、直观体验式美学。)

比如之前文章探讨的诗画的“虚实相生”,它表面是艺术手法,而深层次地体现着审美规律,体现着道,也结合老子《道德经》探讨过。

再比如说“气韵生动”,气韵,本为魏晋品藻人物用词,南齐时谢赫用以总结出美学命题——中国古代绘画“六法”之一,其《古画品录》云: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具体内涵可搜看研读)谢赫总结的此种“气韵生动”绘画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唐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也引发了唐代美学中“境”的范畴,于后世不同艺术领域均有很大影响。融入到诗歌领域,即有“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亦有“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要非佳作”之类似论述(宋陈善《扪虱新话上》)。

中国于民国时期对于美学研究深入,之后陆续有经典著作和译作。国内经典的有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还有朱光潜相关著作;国外如朗基努斯的《论崇高》,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等。这里着重推荐一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想于诗歌领域追求进步和异效者,研读参悟后应会大有裨益!


文章图片3

第三重,灵魂境界/哲学境界。

人生哲学、宗教、信仰等深沉、强大而恒久的,于人类进步有深远意义的、精神追求层次的,都可归入这一境界。(灵魂赖以契入的境界,可称为哲学境界;塑造的人格境界,可以称为灵魂境界。)在这个境界,有着生机勃勃的精神力与强大心灵,支配指导着自身诗学与美学的追求,但它又绝非具体而微地教你招数,也绝非明白告诉你方法,而是一种道,假如把诗学美学看做术的话。(之前探讨的“虚实相生”,表面是艺术手法,实又是审美规律,往深层次挖掘,又可归于哲学境界,“气韵”亦如此。故三重境界划分非是绝对界限不可逾越,只为方便诗之境界与层次探讨。

佛道儒三家为典型代表的诸子百家,和西方哲学与西方信仰等,对于各自民族的诗学美学的引导启发是广泛而深远的。

中国伟大诗人中精神力上或人格上具有垂范后世层次与作用的,大致说来,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其志向,其人格,其襟怀,其心境,其诗艺,其作为,其生活……无不从哲学层次、灵魂层面深刻地影响着后人!

一个爱诗写诗之人,如果不深入儒家,就无法深刻体会古人那份家国天下情怀;不接触佛道,就无法企及古人那种人生境界与灵魂境界。苏轼黄庭坚前身皆佛道中人,前生不凡慧业,今生方有此等诗才、襟怀与学识!尤其苏东坡,为古代士人文人最全面、圆融人格之杰出代表!所以,如果宿世根基不到,如今又不涉猎品悟,诗文就会缺乏一种灵慧清空之气。有人问,屈宋呢?楚国有巫觋文化,兼得灵秀江山之助,悟此可知。

儒家的浩然之气,佛道仙的灵慧通脱、恬寂自在和空灵飘逸之气,《楚辞》的仙灵浪漫、狷介自清之气,侠文华、纵横家的侠义悲慨、纵横捭阖之气,以及同时蕴含其中的家国天下、民胞物与情怀,或圆融自在、独善其身之境界……不深入体会这些,相对于古人,我们就显得浩然之气不足,慧心灵气不及,频率不同,境界不逮,悟性不到,如何真正踵武前贤迭出华章?如何“令渠述作与同游”?再相应于当前有人的超级诗界愿望,外不知前人之高之大之上,内不知自己之境之基,灵性几多,才力几何,悟性几分…而于中华文明、国学等重要成份连接触都不想接触,更何谈深入、融汇?那么,拿什么追踪屈宋陶李杜王,或与苏辛陆酬酢唱和?更遑论有人要“超李杜而盖苏辛”!


文章图片4

是故,真正爱诗学诗追求高超之造诣者,切莫仅于平仄格律之基础层次打转诤竞;交流诗艺亦切莫各抱臆断偏见,自赞毁他,相互攻伐骂詈。何不潜心于诗之三重境界而思齐于前人,至少在学习提升之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