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叶在壮:苏州民俗趣谈

 新用户89134deQ 2023-03-10 发布于湖南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梦,乡情是我们的魂,乡土文学是你我的人生驿站,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温馨家园。期待您的光临!

致作者一封公开信

文集推荐


     “乡土诗人”擂台赛专辑

       长篇小说《回水滩》

        电影大片《沉船100天》(剧本)

        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1000以上)

        乡愁征文专辑

苏州民俗趣谈

/叶在壮

旧时苏州市民家中,客厅房檩上有一排排神龛。这种神龛一尺见方,就像20寸电视机那样大小。神龛正面有柱有檐有栏杆,挂着黄色帐幔。
里面放什么东西呢?是牌位,是家家祖宗的牌位。这样的神龛一代祖先一个。每个家庭有多有少,多的人家排了好几个,少的人家至少一两个。
这种神龛,叫做“家堂”。常见的家堂除了吊在大厅檩上,也有吊在墙门间。高高的,只能看,不能摸。
家堂来历是这样的:当家中长辈去世,办理丧事,要在灵堂上放神主牌位。上面写“先考某公某神主”字样,作为过世者的灵位,让家人、朋友供奉进香。出殡落葬后,家中依然要设置灵堂,供奉神主牌位。一直要做过“五七”,灵堂撤除,代表死者的牌位进入家族祠堂,被永久性供奉。但苏州城内不可能像农村祠堂那样供奉神主牌位,为了弥补缺陷,市民就在家里大厅房檩上,吊起了家堂。死者的灵魂得到安稳去处,小辈们也就心安理得。
家堂是农村祠堂的城市化,是祠堂的简化。为了纪念祖先,为了维系家族血缘关系,为了适应城市生活,出现了这样特有的神龛。
家堂的出现究竟在何时?已经无法稽查,但消失的时间记忆犹新,那是在1958年到1966年之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随着“破四旧”的展开,家族祭祀活动的传统被彻底地荡涤干净,没有留下丝毫痕迹!
说了家族祭祀,再说说“过节”
苏州人说的“过节”,就是祭祖,时间视家庭具体情况而定。“过节”特别隆重,要烧煮各种菜肴,准备好香烛、香炉、锡箔、锡箔缸和红蒲团等等,一应俱全。平时不用的神轴也要挂出来。
神轴是什么呢?现在好多年轻人大多不知道了。神轴就是祖先的画像,过世的父母,祖父母的遗像,请画师画成工笔人物画,男的纱帽,女的是凤冠,都是彩色的官服诰命的样子,端坐在太师椅上。小时候我看到这种神轴,觉得相当奇怪,难道我祖上都是做官的?
全部准备妥当,“过节”正式开始。
正面墙上挂着神轴,长桌上放着水果,八仙桌上摆满菜肴,桌子两边放着酒盅和筷子,酒盅里斟满了酒。沿八仙桌放着椅子,八仙桌正面是香烛,地上是锡箔缸,缸前是红蒲团。一切准备好,开始上香、点烛、烧锡箔,然后由长辈带头向祖先磕头。家人按着辈份和年齿顺序轮流向祖先磕头。磕头之后,大家就围着看两支红红的蜡烛,看它如何结花,如何跳动。据说蜡烛火焰在跳动,是祖先在享用祭品和酒菜。掌勺的依然忙忙碌碌,菜肴端上供桌,家里热热闹闹,一直到蜡烛熄灭,祭祖才告结束。
旧时年夜饭吃过后要守岁。这时候家里的井要封,刀要封,扫帚、畚箕、叉衣杆等都要封,连家里墙壁上的钉子都要用红纸条封起来。 
一切做好之后,等新年午夜爆竹响过之后就去睡觉,这一觉要睡到大年初一中午。大年初一凡是封起来的东西都不能用,三眼灶也不能烧,据说是让灶王爷休息一天。一直要到太阳落山才能开灶动火,才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年初一早餐如何吃圆子和年糕呢?其实那是在半夜吃的,半夜时分烧好,大家迎新年吃圆子吃年糕。吃了之后才睡觉。
从过节封灶,联想到当时的三眼灶。时代的变化,要数灶具变化最大。天然气灶具是现代人使用的,之前用煤气灶、蜂窝煤球炉,直至小煤球炉。小煤球炉灶之前,就是上世纪50年代用的三眼土灶。
那时每家必有厨房,就像颜文梁笔下的油画《厨房》那样。厨房中最重要设施就是三眼灶。说是三眼灶,其实并不一定是三眼,二眼、四眼的也有,这要看那家人口的多少。
三眼灶的正面是灶台,砌着三口大小不等的铁锅。后面是灶墙。灶墙上砌着几个龛,下层放油盐酱醋酒糖佐料,上层放油灯,最顶上放灶神。灶墙一边靠房墙,砌烟道,直通屋顶。灶台上的三个锅,靠里边的最大,外边的最小。最大的锅上面有围边的木锅盖,可以蒸煮大鱼大肉,烧大锅饭,这是过年过节时使用。
我在大丰农村插队时,最里面的特大铁锅是煮猪食用的。中等锅煮饭,较小锅炒菜烧汤。也有小户人家,房屋不宽绰,砌个两眼灶。灶台上除了三个锅之外,还有二个很深的铁罐,砌在两个锅之间略靠灶墙。这个小铁罐叫汤罐,口径20厘米。汤罐是利用烧灶时的余热温水,主人用来洗脸洗脚。也有人喝汤罐水,但苏州人大多不喝汤灌水。
三眼灶台背后有狭长的空间,让人坐在那里烧灶。灶台如是三眼锅,墙后就是三个灶膛,柴禾塞进灶膛烧,通过灶墙了望孔,可以观察灶台上饭菜的蒸汽情况。打柴禾和烧灶膛是有技巧的活。坐的凳子叫烧火凳,长而低。用的柴都是农民挑到城里来的,堆积在柴房间。因此旧时家里最易发生火灾的地方就是柴房。
灶上的油灯,又叫油盏头,样子像古代的礼器豆,用菜油点了灯草心照明。油灯非常昏暗,但那时每家都用。灶台上除了锅子是生铁的,勺子、饭铲都是铜的。这也证明了青铜器或者铜器在现代化社会来到之前,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简介:叶在壮,1952生,1986年南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历任苏州民进教师支部主任,区人大常委。2012年退休于苏州星港学校,市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苏州大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教育界及知青界著名书法家,江苏省文联优秀书法指导教师,曾与女儿叶佳茂在苏州望江艺术空间举办国内少见的“父女书展”,著名书法大家费之雄欣临现场并题词“雨露滋润叶在壮”。

       责任编辑:鲍红新
发稿编辑:施静云
排版编辑:李   菲

您看此文用时

  · 






读往编来

 1、乡土文学社章程

 2、乡土文学期刊征稿

 3、乡土文学招聘编辑

 4、会员文友出书方略

 5、乡土诗人擂台赛

 6、全国小小说大赛

滚动下方品味精彩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编辑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排版工作室主任  朱吉述
期刊执行主编    丁    村
期刊编辑部主任  刘燕宏
期刊编辑部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刘燕宏
             陈 乐  陈德山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姜盛武  杜盘堂  李   菲
             唐吉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