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承焘、俞平伯——红朝士林见闻录评议

 毕生谈 2023-03-10 发布于北京

原文:天风阁主人,词学白石老仙,而野云孤飞,极致清空,又颇与玉田为近。先生早嵗过七里泷,有浪淘沙词纪云:万象挂空明,秋欲三更。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 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锺未动,衹有滩声。先生晚年语诸弟子曰:余易箦时,汝等幸无落泪,但于余耳畔诵此阕,余当含笑而瞑。后诸弟子果诵此阕为先生送行。嗟乎词仙,今世尙復能见斯人乎?

译:天风阁主人(国学大师、著名词学家夏承焘自号,有《天风阁词集》传世)词作以姜夔(南宋著名词人,人号白石道人)为尊,辞格精炼,不落俗套,风格又与张炎(南宋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有《山中白云词》传世,后人将其与姜夔并称为“姜张”)相近。夏承焘早年曾经过七里泷(地名,在今浙江西部,富春江上游,为著名人文风景区),写过一阕《浪淘沙》,词云:万象挂空明,秋欲三更。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 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锺未动,衹有滩声。因为这首词,先生晚年的时候跟门下众多子弟道:我病危将死(易箦,指人病将死,典出《礼记·檀弓上》。箦指竹席,古时人将死时需更换睡床)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流泪,就在我耳边念我写的这首《浪淘沙》就可以了,我一定会含笑而去的。后来,众弟子果然以这阕词为先生送行。哎,如此词仙,如今是再也找不到咯!

点评:关于夏承焘先生我了解的不多,但是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他的故事,比较有趣,简录于下,以备资考。文章的作者是上海文汇报退休员工郑重,他曾请张伯驹为他题跋谢稚柳的《西湖小景》画卷。将要离开时,伯驹老人像是自言自语:“此卷能找夏承焘题跋就更好了。”郑重苦于和夏承焘素无交情,张伯驹提醒他,你去找吴无闻啊。吴无闻是夏承焘的妻子,197255岁的吴无闻和72岁的夏承焘结合,也算惊天动地。因吴无闻也曾在文汇报工作,多少有些交情。于是郑重便前往夏家。无闻告诉他十天后来拿。10天后,郑重去时,夏承焘正坐在案前翻书,画卷就放在手边,他先鞠躬道谢,没想到夏承焘却出语惊人,说:“谢稚柳的画,我不题。”吴闻取了画卷,徐徐展开,原来已经题两首绝句:

别有诗心画不成,听人吹笛过西泠。梦中岩漱茫茫绿,枕角吴山宛宛青。断云别我向西峰,绕过孤山却又逢。正有一诗无觅处,杖头飞堕风林钟。

没有署上款,只写了他自己的款识曰:“西湖杂诗两首,夏承焘八十二岁。”显然这两首诗是他的旧作,不是专为此卷而写,但他还是动了一番心思的。郑重又一次感谢地说:诗意很好。他说:“不好,谢稚柳不给我画画,我也不题他的画。”夏承焘有些像小朋友赌气,令人不得要领,郑重看看吴闻(吴无闻的笔名),她说:“这两首诗是夫子抄了送给你的,不是为题这个手卷作的。”这是看在无闻的面子了。

原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德清俞氏亦仅四世,四世中亦仅三人。三人者,春在堂主人之经学、俞探花之辞章、小 俞先生之红学,皆足自立。小俞先生不甚依傍家学,冠年笃好新文学,一生锺情磨调,年且八十,尙以假嗓唱《游园》之春香。磨调素分清曲与剧曲,小俞先生所为者,清曲也。寒柳堂诗:“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知定不为小俞先生而发。

又:平伯晚年邋蹋,泗流,恒以中山装袖口抹拭,久之袖口有若油浸。

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典出《孟子·离娄章句下》,指成就大事业的人留给后代的恩泽,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民间通常则形象地概括为“富不过三代”),德清俞氏(清代经学名家俞樾籍浙江德清)的文气也不过传了四代,这四代中也仅仅只有三人,分别是春在堂主人(俞樾自号春在堂主人,其著作亦总称《春在堂全书》)的经学、俞探花(指俞陛云,俞樾之孙,戊戍年探花)的辞章、小俞先生(指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为俞陛云之子)的红学,这三人的才学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能独当一面。俞平伯虽家学渊源,却并不依傍家学,年轻时喜好新文学,一生钟情磨调(戏曲唱腔中的一种,又称水磨腔,昆山腔,此处指昆曲),十八岁的时候就能以假嗓唱《游园惊梦》(《牡丹亭》里一折)里的春香。磨调分清曲与剧曲,俞平伯所唱的,就是清曲。寒柳堂(指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晚年居于中山大学康乐园,其居自号寒柳堂)有诗曰:“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但肯定却不是专门为俞平伯先生写的。

又:相传,俞平伯晚年邋遢,鼻涕流下来,就以中山装的袖口抹拭,久而久之,袖口上就跟油浸过似的。

点评:晋如此言当是以学问而言。俞樾,俞陛云和俞平伯确实是各自领域中的翘楚。实以俞樾成就最高,连一向狂傲的李敖也认为俞樾是古人中于经学成就最高的人,并认为他是古人中读书最多的。但是以家世来论,俞家实已超过五代。

  俞廷镳(1732--1797)字昌时,号南庄,是俞樾祖父。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恩科副贡生,例授文林郎。著有《四书评本》。

俞鸿渐(1781--1846)字仪伯,号剑花,俞樾父亲。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候选知县,例授文林郎。著有《印雪轩诗文钞》19卷。

此二人虽难称大师,亦为当时名士。若算上此二人,则俞家已过五代。

俞平伯是当代新红学代表人物,对昆曲也很有研究,散文也不错。但是传说他干过一件很乌龙的事。一九一九年的时候,俞平伯的双亲在北京东城老君堂购置了一处宅院,一九二四年,俞平伯入住。宅院中有一棵大“槐树”,古树参天,遮天蔽日,绿阴满院,俞平伯的书房因此就叫“古槐书屋”。俞平伯很喜欢这棵“古槐”,也许它给了他创作上无穷的灵感。他的几本书都有它的“商标”:《古槐梦遇》、《古槐书屋词》、《槐屋梦寻》(已佚),并称“三槐”。有一天周作人去他家做客,却发现那棵树是“榆树”,根本不是什么槐树。当然,也有说法称,是朱自清给俞平伯起的书斋名,也有人说,俞平伯故意取槐树之名,因唐代小说《南柯一梦》典故而来,与庭前榆树无关,未知孰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