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五)| 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

 慎终如始zxcy 2023-03-11 发布于天津

《庄子》逍遥游

—— 三無书院 慧明老师

《庄

子》

(一)

逍遥游,这是一种境界。

在庄子看来,这是人生的一种终极境界,至人无己,突破自己认知的局限,然后与天地融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达到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 

这样的人生才会活得快乐无忧,这也不正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吗?

   庄子讲得人的这三种境界是有层次的,他并不是好高骛远,直接到逍遥之境,而是次第井然的。

他提出的“小知不及大知”,一开始从我们最普通的认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实现“大知”的。

当你的眼界和境界更高一层的时候,你就会思考更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进步,所以庄子并非好高骛远,他都是落在实处的。

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是在哪个层面上,然后再逐渐看到自己的不足,一步一步地去积累。

《明-文徽明-小楷书庄子》

庄子的文章体裁除了寓言之外,还有重言和支言。前后有多次重复的叫“重言”。

隐藏在背后的,分割在不同的段落里,这个叫“支言”。

这一点可能我们不知道,庄子为了保全这部书的流传,也是费尽心思,把它分散在不同的段落或者篇章里。

为什么我们读庄子很难懂,因为他把很多整体的东西分散在不同的角落里,这样不容易让人抓住把柄。

所以“重言”“支言”的部分我们就要注意了,这里面藏着东西呢,让我们加深理解。

再就是寓言了,在寓言里真话可能当假话说出来,假话可能当真话说出来,这些就需要我们悟,才能领会。

《庄

子》

(二)

《明-周臣-北冥图》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个读起来特别爽,这里面就是变化的、递进的。

鲲本来是特别小的鱼籽,它在北冥或者叫北海里(其实指的是北极),不断的长大,所以说“鲲之大”。

后来又“化而为鸟”,又变化了,由鱼变化成了鸟。

“其名为鹏”这样重复了三次,层层推进,就是为了提醒说它是不断变化的。

一开始说“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说的是整个身体;“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的背就不知有几千里;后面又说到它的翅膀“若垂天之云”,就是说它是不断地变化,不断地长大。

也就是我们要想变成大鹏,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才能化成鹏。鲲不断长大,海里已经装不下了,要换一个地方,要到南冥去。

为什么要去南冥呢?

南冥就寓指所要达到的极致目标。也就是说当你达到“大知”的层面,你所考虑的问题就不是“小知”时候那么简单了,你会向往更高的探究,真实的宇宙、人生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怎样才能活出不受限制的一种境界?

不同层次、境界,那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人不断地进化、不断地前进。

《庄

子》

(三)

那这样的大鹏鸟是不是就直接就完成了它的进化呢?没有!

它还需要借助一些东西,比如说“怒而飞、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它是要通过“海运”,也就是海上起大风的时候,那海浪滔天的龙卷风。

如果风不够大,它也飞不起来,因为它太大了,虽然可以“水击三千里”,但是也比较费力啊,所以需要海运,也就是诸多机缘。

这样就暗示我们,虽然你有一些积累,你有了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但是也要择时、择机而动,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动善时“,选择最佳的时机。

人要想走向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后面重复的地方就会做很多工作,比如说“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抟扶摇羊角”什么意思?它一个是要借助大风,同时它的翅膀也要努力扇动,要把风抟起来,形成一个羊角(羊角风就是指的龙卷风),它两个翅膀一扇动,两翼下面就形成一个螺旋,形成一个惯性,然后它就一点一点起来了。

所以“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个过程让“小知”的人看到,会觉得太费劲、太辛苦了,会嘲笑它,他们不知道费这么大劲干嘛,他们眼界达不到。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你何必要飞到那里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它在蓬蒿之间飞来飞去,非常满足,这就是小境界的人,而且还非常自以为是。

它不理解为什么要用半年的时间飞到那里,所以就会嘲笑大鹏。就像道德经里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庄

子》

(四)

大鹏鸟在空中是俯视地面上的人,它的视角不够高远,当它飞到九万里高空以后,其实它就开始思考了,因为它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视野高了以后,它就发现下面模模糊糊的云气,聚集起来的样子就像野马一样,鼓荡起来的各色尘埃,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鼓荡、互相连接的。

这是它的视角,这里是有寓指的,它是指生物之间、灰尘和灰尘之间聚起来就是野马,分开了就是尘埃。

这里其实开始为第二章做准备了。让我们从这个视角产生一个思考:事物之间整体是连接的,它们之间都是互相鼓荡的。

然后它又发出一个更深刻的疑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因为穿过平流层,就没有云气覆盖了,它在九万里高空放眼望去,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看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它就发出疑问了:这就是天本来的颜色吗?往下看、往远处看也都是一样的无边无际。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深思:你不站在那个位置的时候,你就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就会像小鸟一样,只会想到“三餐而反”。

这也是说我们的视角是在“一日三餐”上,“三月聚粮,适千里”已经是我们的极限了。

暗示着我们只关注眼前的柴米油盐这些事情,至于其它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以至于“人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的问题、“人如何才能活得好”的问题,这些都不在我们的视野里。

这样的生活在庄子看来太受局限了,我们就会一直劳累奔波。我们的境界和格局就被生活所遮蔽,连想法都没有了,还谈什么逍遥?

完全就被生活给打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