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发烫长痘痘,重用黄芩有奇功

 经方人生 2023-03-11 发布于四川




昨天一个三十岁的小姐姐来找教授诊病,教授一眼就认出她来。

原来这是教授的铁粉了,从17年教授才刚开工作室的时候,她就找教授看病,现在她孩子都两岁了。

而教授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源自于一个重用黄芩50克的清热方,治好了她困扰许久的脸发烫。

歪打正着的清热方

图片
教授给我调出那时候的方子,给我讲道:
那时候她的主诉,就是脸上长痘,发红,总觉得脸上好热好烫,喉咙还痛,教授摸她的脉,偏滑数,还伴有腰痛,一开始教授认为她是虚火上炎,就用清虚热的丹皮、生地为主,加些清热的黄连黄芩,重镇的龙骨牡蛎等。
吃了3剂,没啥效果。她还是说觉得很热气,脸很红。
教授考虑她是湿热郁于上,于是又在此基础上,用清胃汤的思路,加了30克的石膏,10克的升麻。
继续又吃3剂,只是稍微有些好转,但效果仍是不大。
这样治疗应该是正对病症的,为什么会没效呢?教授虽然心中这样思考,但在患者面前,不能失了自信,于是又继开3剂续服。
3天后她高兴地来复诊,说喝了第一剂,当天拉肚子走了两三趟,但是拉完以后,脸烫的感觉明显减轻了,3剂喝完觉得心情都舒畅了很多。
正当教授以为效不更方,准备继续原方开时,一调出电脑的记录,惊了,怎么黄芩开了50克?不是本来开的15克吗?
没想到歪打正着,重用50克的黄芩竟然正中病灶
愣了几秒,教授把黄芩剂量改回15克,又加减了些补肾安神的药,开了3剂巩固疗效。
事后教授还专门找药房的员工询问,原来她们当时也觉得奇怪,但又想到教授是这样严谨的人,不可能会乱开的,所以就按方抓药,没想多了。
后来教授还拿此事与国医大师探讨,前辈就说:“你那时虽初开工作室,但诊疗独具灵气,或用针或用药,一心为医患者之疾,虽看似误用,实则冥冥之中,也是有仲圣药王在点拨相助!”
虽然前辈勉慰之言,但教授也在思考,为什么重用黄芩,能起到这么好的清热降火之效?

图片

黄芩清肺热

图片
黄芩是一味苦寒之品,气味清淡,作用于上焦,擅长清肺热。
无论是咳嗽还是气管炎,但见痰黄稠,舌尖红,一派热象,都可以用黄芩来清降肺火之热。《医学启源》言“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
吴鞠通曾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作用于上焦的药,一般用量都会比较少,也不需要煲太久的时间,比如说薄荷、苏叶、鱼腥草等等。
所以黄芩一般的用量,都不会超过15克。黄芩还常与黄连、黄柏组合使用,称为三黄,专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热。
同时它也是一味能清热安胎的药,就是孕妇有内热时都可以放心用黄芩,但是要记得中病即止,不能过用寒凉。
所以在查黄芩的作用时,看到的都是它清上焦热盛的功效,并未言及用量需大这一说法。
思忖查阅之余,脑中忽然飘过一句话: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这是《药性赋》里记录的黄芩,竟然能治一切脏腑的热证,包括下焦小便刺痛的五种淋证它都能解。
古人写书是很珍惜文字的,古医家在创作这些药性歌赋的时候,都会用最精简的话语去囊括药物最精华的特点。
所以前辈这样记载,一定是有其原因的。

图片黄芩  图源网络

一味黄芩解郁热

图片
这时又查到一则医案:
《本经疏证》曰:“李濒湖(李时珍)自缘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盈碗,暑月烦渴,寝食既废,脉浮洪,偏服柴胡、麦门冬、荆芥、竹沥诸药月馀,益剧,皆以为必死,其尊人(李时珍的父亲)以谓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昼甚者,宜一味黄芩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黄芩一两煎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嗽皆愈,于此益可知黄芩所治,必肺经气分之热,肺经气分之热,必昼甚于夜也。”
读此医案,豁然开朗。
李时珍感冒咳嗽日久,皮肤像火烧火燎一样,连骨头里都感觉到发热。一开始用柴胡解表,麦冬润肺,荆芥祛风,这些药都用了都没效果,没想到最后用一味黄芩,重用到一两(那时候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37.3克),就喝一次,热退身凉。
李时珍也因此感慨道: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张锡纯先生读到这则医案后,因此对黄芩也情有独钟。
他认为,黄芩中空,且能调气,“无论何脏腑,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同时,正因为它中空,就像肺一样,所以“又善清躯壳之热,凡热之伏藏于经络散漫于腠理者,皆能消除之”。
黄芩清热,它是入到气分里,把热给带下来。你看皮肤发烫,它实际就是热在表皮不能透发,肺主皮毛,黄芩能通过肺之气分,入到皮毛之中,将这个热给它带下来,又脾而入三焦,到达膀胱,再通过小便而解。这也是上述《药性赋》里讲到它能解五淋之热的原因。
教授说,气有余便是火,你看这些容易上火,皮肤发烫、爱长痘的患者,他们无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气郁。气郁于内,不能散发出去,积久了,就会化火。
重用黄芩,辛散苦降,能入到气分中清解这个火热之邪,教材上没有写它治气郁,但它却能通过清降气中之热来达到降气解郁的作用。所以对于那些脾气大,爱上火的患者,我们同样用黄芩,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黄芩毕竟是苦寒之品,所以要中病即止,不能过用,以免伤阳。
教授经常跟我说,你学习一味中药,千万不能被教科书上记载的功效给框住了。那只是前辈们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每味药它最突出的特点,但教科书之外,你去看古人的医案里,对中药的运用更加灵活广泛,有更多令你意想不到的独到功效。
真能运用好方药,你是指哪打哪,一个方子里稍微变动一下药量,增减一下药味,都能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
果真是: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
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