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士德工学院——城市记录(四)

 黄之中 2023-03-12 发布于上海

漫步于北外滩东长治路,基本上都是闪耀的幕墙高楼大厦,在深秋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冷峻的光泽。

本地人都知道,这一带是上海的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但这里已经没有了我儿时的影子。道路被拓宽,南侧仅剩的原来的老式弄堂的弄口被移除,留下直接裸露的侧墙,用砖红色的建筑涂料重新刷过,咋一看蛮新的,走近一看所有电缆电线都架在墙外,用装饰板围住。内里一列就杂乱无章了。北侧的建筑则留存得多些,但不少已经人去楼空,要等待未来新的归宿。

图片

旧红砖小楼为曾经的海员俱乐部。星絮摄

图片

左侧红墙为纸片楼。星絮摄

图片

北外滩的新与旧。星絮摄

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然而,没有旧的延绵,便失去了百年文化脉络的延续。还好,往东漫步时,在新楼成片的绿树掩映中,看到熟悉的灰褐色厚实的石墙。它就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雷士德工学院。

虽然一眼望去,这个建筑已显陈旧而孤寂,但并不破落,反而因为有了岁月的积淀而彰显其独特。当听了带队吴老师的讲解后,了解了与这幢旧楼相关的历史,不禁肃然起敬。

最早知道这栋旧楼是多年以前的一次体检,我来到这里——上海海员医院。当时外围的道路已经在进行部分拓宽的工程了,进到里面扑面的是一种安静和有条不紊的感受,地板和门窗是独特的美,大厅里有旧式光滑的彩色地砖。这大约是八十多年前上海建筑的基本配置,后来知道它属于哥特式和装饰主义风格,但细节之处更有各自的特色。我很想去看看那些窗户玻璃外铁艺制作的图案,都是圆规、三角尺、桥梁、天平、望远镜等,以前未曾留意到的。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内部细节。网图

如今这栋旧楼空关着,门卫大叔婉拒了我们入内的请求。追溯这栋楼的前身,就是雷士德工学院。它始建于1934年,是由彼时的英国领事馆牵头,德和洋行(成立于1913年)设计,全部以雷士德基金会出资建造,于1936年竣工完成,即时开学。而这时距离亨利·雷士德先生去世已过了整整十年。图片雷士德工学院。网图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星絮摄

图片

曾经的雷士德工学院实验室。网图

雷士德工学院是沪上第一所以土木工程设计等理工专业为主的学院,其影响力与当时的沪江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相当,但不同的是,学院主要招收的学员都是华人的平民百姓子弟。据说有一香港学生看到报纸招募学生,十分心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学院发信,说自己热切想投考,但绝无能力负担往返沪港的路费。结果工学院的老师亲自带着火漆蜡封的试卷飞抵香港,并当场拆封监考。后该考生以优秀成绩被录取,一时成为佳话。

为此,在理工科学和建筑设计极其落后的时代,这样的学院无疑对于中华的振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战乱,1944年,教学大楼被日本海军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建筑又被国民党政府扣押,几经交涉,复学无望,被迫关停。虽说雷士德工学院只短暂地存在过九年,却也为苦难的中国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

这幢大楼后被吴淞商船学校使用,解放初期成为港务局职工医院,到1955年正式更名为上海海员医院,直到近年市政工程才关停。1994年它被市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同样是雷士德基金会出资建造的,在上海还有仁济医院(曾经被称为雷士德医院)、雷士德医学研究院(现北京西路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聋哑学校等。

图片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原雷士德医学研究院。网图

图片

雷士德医学研究院旧图。网图

这就必然会要了解一下亨利·雷士德先生的生平。他是一位英格兰人,1840年(道光年间)出生于南安普顿,1867年(同治年间)来到上海,在工部局任职。在他人生余下的近六十年,都在上海度过。为此,他认为中国的上海,才是他真正的永久居留处。1926年他在上海去世,安葬于静安公墓(地址是如今的静安公园)。雷士德先生去世前留下了长长的遗嘱,他一生没有娶妻,并无子嗣,他要将他数量惊人的财富委托基金会托管,并全部用于上海的医疗和教育。吴老师讲起这些旧事,令人动容。

图片

雷士德先生。网图

离开英国时,雷士德先生已经获取了建筑师学位证书。来到上海,又逢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江浙一带等发达地区的大批逃难民众逃到上海,其中不乏富庶大户。客观上刺激了上海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雷士德先生正赶上了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他很快成为出色的地产商。至他的德和洋行(建筑设计事务所)成立时,他的财富已经与一家较大规模的银行总资产相当了。德和洋行设计的建筑有先施百货大楼(1917年)、字林西报大楼(1923年)、台湾银行(1911年,日资)等,这些保留下来的全部是优秀历史建筑。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雷士德先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出街常坐电车或是黄包车,从而了解了广大底层劳动群众的艰辛生活。也许是本着神爱众人的精神,他更加知道爱不是口中的宣传,而是落到实处的帮助。

他出资给上海车夫福音会,捐助虹口黄包车夫会,在让辛劳贫苦的车夫也有食物、住宿、医疗和教育,为他们建一座礼拜堂。雷士德先生不仅是一位商人,更是一位慈善家,他真正奉行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去世后,基金会依照他的遗嘱,捐款给仁济医院建造新楼。医院的英文名称便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除此之外,基金会还拨款给中国盲人院、董家渡穷苦姊妹会、南市穷苦精神病院等机构。解放后,雷士德基金会迁回伦敦,至今仍然资助给国内品学兼优申请去英国读研读博深造,并立志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学子们。

图片

仁济医院资料,英文雷士德中国医院。网图

对这些过往的上海历史多一分了解,也就对曾经为上海作出贡献的西方人多一些客观认识。在落后的清朝封建社会第一个将现代西医引入中国的英国人,像雷士德先生这样的基督徒,他们并不只是为己,更多的是参与促进社会发展,帮助贫苦民众。或许今天的我们已经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现代大都市的一切物质便利,但遥想一百多年前,当第一条电话线开通(1875年招商局引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技术开通成功),第一盏路灯亮起(1879年工部局),第一家自来水厂(1883年英商自来水厂)放水,第一辆电车诞生(1905年英商电车公司),人民是多么欢喜。西方的先进技术客观上帮助我们推进了向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脚步。

我向西返回的时候,夕阳开始偏斜。就在我走走看看,缅怀上海历史的当下,想起上个世纪八零年代我的中学就在不远的南浔路。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我感慨万千。一路走去,对面教堂还在,校舍已经全部重建过。虽然门卫大叔也婉拒了我进入的要求,我从塘沽路回望,看到新的教学楼上,山墙正中的大钟还在。它是一百多年前还是圣芳济学院(我就读的中学的前身)的时候就有的标志。

图片

原聖芳济学院。星絮摄

图片

教学楼上的钟依然还在。星絮摄

一个世纪在时代的长河中总有很多记录下来的辉煌和光芒。除了文字,最直观的就是马路、小巷,还有那些静默的建筑。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时代与人物的变迁,传递着一代代人的信息。透出鲜明的文化脉络,告诉我们,有一个叫传承的使命,让下一代知道,不该过早遗忘。因为,它是城市的根源。

声明|本人尊重原创,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注明。网络图片作者未知,无法核查出处,若此分享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联络我(留言于公众号:星絮)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