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鲍之交”传千古

 四地闲夫 2023-03-12 发布于山东
“管鲍之交”传千古管仲与鲍叔牙

公元前685年,齐国局势急剧动荡,齐襄公吕诸儿及其继任者、前废公公孙无知先后遇害,齐国王位空虚,各路妖怪纷纷登场,齐国随即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夺位大战,大战的主角,就是流亡在鲁国的公子纠、潜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多位大战一触即发。

危急时刻,齐国大臣纷纷站队,鲁国君主也强力干预,打算扶立傀儡。齐国权臣高傒、国懿仲暗中派人通知身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速速回国继位;鲁庄公姬同闻讯,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位。鲁庄公乃鲁桓公与文姜之子,对老爹当年被齐人谋害耿耿于怀。此次齐国遭遇动乱,鲁庄公武力支持公子纠回国搅局,也算是对当初杀父之仇的报复吧。

“管鲍之交”传千古齐桓公小白

公子小白闻听召唤,急速回国,其谋士鲍叔牙亲自驾车,日夜兼程,向着齐国都城临淄飞奔。对此,公子纠的谋士管仲早有预料,亲自带领一支阻击队,埋伏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截杀,眼看小白的马车哒哒哒奔来,管仲一声呐喊,一支利箭应声飞出,嗖!射中了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应声而倒,乘机诈死,骗过管仲,鲍叔牙眼都不眨,自顾打马飞奔,绝尘而去。管仲此时有些犯傻,居然被骗过,急令随从驰马飞报鲁君,鲁庄公闻听小白已死,感觉大局已定,公子纠也欣喜不已,送行鲁军行动更加迟缓,直到六天之后,才抵达了齐国边境,岂知此时此刻,连黄瓜菜都凉透了。

原来,鲍叔牙驾车拉着诈死的公子小白直入临淄,在高傒、国懿仲等重臣拥戴下,继位为君,是为齐桓公。“桓公之中钩,详(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史记·齐太公世家》)。温车,即辒辌车,古代达官显宦乘坐的卧车。兄弟俩演绎的这一出夺位惊悚剧,世称“射钩之恨”,可谓一箭生死,天地迥异——小白中箭,弄鬼诈死,演技可谓高超;管仲恍惚间为假象蒙蔽,放虎归山,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管仲这次失误,不仅改变了齐国此后的历史走向,也使春秋时期的苍茫云空里,耸立起一位雄霸天下的赳赳王者!

“管鲍之交”传千古射钩之恨

这边厢,小白继位登基,摇身一变成为齐桓公;那边厢,鲁庄公还蒙在鼓里,率领鲁军护送公子纠慢吞吞越过齐鲁边界,抵达了齐国边邑乾时(今山东青州境内),他做梦也没想到,齐桓公早已率军在此迎击,毫无防备的鲁军很快被击溃,“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军大获全胜,乘势占领鲁国汶阳(今山东汶阳镇)等地,截断鲁军归路。桓公随后致信鲁庄公:“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他说,子纠是我二哥,哪里忍心杀之,请鲁国自行解决吧,至于召忽、管仲,那是我的仇人,我必须亲手将他们剁为肉酱。若不答应,必将围攻鲁国,直至灭亡!

到了这时候,鲁庄公才意识到已经满盘皆输,只有俯首听命的份了,于是下令诛杀公子纠,其谋士召忽嚎啕大哭,冲着公子纠的尸体三拜作别,自杀身亡。管仲眼睁睁瞅着两人悲惨离世,作声不得,抬头遥望,只见一只兀鹰从远天掠过,嘎嘎哀鸣,不禁潸然泪下,旋即被关进大牢,等待桓公处置。

尽管夺位成功,小白依然深恨管仲,说他那一箭差点要了寡人老命,必欲进攻鲁国,擒杀管仲,以雪射钩之恨!鲍叔牙莞尔一笑,款款说出一番话来:“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他说,我幸运地跟随大王,尽管屡遭挫折,毕竟成功上位,可喜可贺!如今您身为齐国至尊,我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再也不能增加您的尊贵啦。您想治理天下,有我和高傒先生也就足够了,可是如果您想称霸天下,“非管夷吾不可”!管夷吾这家伙呀,也真是形同鬼魅,只要他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盛起来。这样的天才人物,您能失去吗?——桓公一听,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立即改弦更张,听从鲍叔建议,“于是桓公从之”,假借“报仇雪恨”之名,令鲍叔牙出面把管仲弄回齐国,“礼以为大夫,任政”,拜为国相,尊为“仲父”。至于此后的情形,且看太史公之概述:“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伸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管鲍之交”传千古管仲

管仲走马上任后,不负重托,与鲍叔牙、隰朋、高傒等贤臣同心协力,对内厉行改革,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入手,革除积弊,除旧布新,济贫穷,任贤能,短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对外提出“华夷之辨”,主张辨别华夏与蛮夷之异同,以便“尊王攘夷”,实现天下一统。所谓“华夏”,语出《左传·定公十年》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管仲的“华夷之辨”,尽管涵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有其明显历史局限性,在当时却产生了巨大号召力,为实现其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终极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为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理论基础。难怪孔夫子由衷赞叹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他说,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一统江湖,雄霸天下,我们早就沦为披散头发、左开衣襟的野蛮人啦。

检视齐桓公的雄起之路,有两大推手居功至伟:一是辅臣鲍叔牙,二是国相管夷吾。管鲍二人,相识于患难时节,相交于烽火岁月,世称“管鲍之交”。《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所谓“常欺鲍叔”桥段,出自他自己之口:“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他说,当年我困顿不堪,衣食不继,曾与鲍兄一起经商,分钱时多有私吞,鲍兄不说我贪婪,知道我是被贫穷所逼迫。我曾经受鲍兄指点去谋事,可是弄得每况愈下,鲍兄不说我愚蠢,说我流年不利。我曾经三次被君王所驱逐,鲍兄不说我不成器,说我时机还未到来。我曾经三次参战,三次都当了逃兵,鲍兄不说我是胆小鬼,说我有老娘要赡养死不得呀。我辅佐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我被囚禁,鲍兄不以我为耻,他知道我胸怀大志,“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这样一位厚道兄长,堪称稀世之知音,难怪管仲要由衷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鲍之交”传千古鲍叔牙

其实,当初鲍叔牙辅佐小白,还是管仲促成的呢。那时候,齐僖公吕禄甫的三个儿子卓立朝堂,天下瞩目,这位开创齐国早期霸业的齐僖公,对三子的培养也是下足了功夫,他将长子公子诸儿立为太子,令召忽、管仲辅佐次子公子纠,令鲍叔牙辅佐幼子小白,召忽、管仲二人应命赴任,鲍叔却推说有病,婉拒君命,管、召二人感觉奇怪,前往游说,《管子·匡君大匡》记载了三人之间的一番对话——

管仲、召忽问曰:“何故不出?”

(为嘛不肯出山呢?)

鲍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奠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白也。贱臣知弃矣。”

(先贤说过: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君王知道鲍叔无能,所以才让我这样的贱臣辅佐小白。我知道自己已被国君抛弃,必须知难而退啊!)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吾权任子以死亡,必免子。”

(您若坚决请辞,就不要出来,我就说您快要死了,国君就不会勉强您啦。)

鲍叔曰:“子如是,何不免之有乎?”

(您这么说,当然就万事大吉啦。)

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

(不可以。主持国家大政的人,不应推辞琐事,不应贪图悠闲,何况,将来哪个公子继承王位还没确定呢。您还是出来尽一份责任吧。)

召忽曰:“不可。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吾观小白,必不为后矣。”

(不行呀!对于齐国而言,我们三人就像一只巨鼎的三根支柱,缺了哪个都不行。不过我认为,小白将来肯定不可能继承王位啊。)

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小白。天下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

(我看未必吧。国人厌恶公子纠那个来自鲁国的老娘,连带讨厌他本人,同情小白母亲早亡,可怜吧唧。诸儿身为长子,可是品性低劣,将来如何真说不定呢。将来齐国的统治者,必定会在公子纠与小白之间产生。小白胸怀大志,忧深虑远,不是我管夷吾,天下谁能包容他呢?如果上天不佑,降祸于齐国,让公子纠得立为君,注定一事无成,除了您鲍叔,哪个还能稳定国家局势啊?)

召忽曰:“百岁之后,吾君卜世,犯吾君命,而废吾所立,夺吾纠也,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况与我齐国之政也,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济,是吾义也。”

(当今国君百岁之后,如果有人违背君命,废弃我之所扶立者,夺取公子纠的王位,即使他得了天下,我也不想活了。何况,参决国政,接受君命而不改初衷,奉我所立而不被废黜,正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啊!)

管仲曰:“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

(我管夷吾作为君王之臣,将秉承君命,传承社稷,主持宗庙,岂能为一个公子纠而轻抛性命乎?我若赴死,除非出现以下三种情形:山河破碎、宗庙毁灭、祭祀断绝。除了这三件事,我都将好好活下去。我活着,将对国家有利;我死了,将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管鲍之交”传千古鲍叔牙出山

这番对话,栩栩如生,传响玄远,三人情志有别,神采各异。鲍叔牙心怀疑惧,以退为进,以探虚实;召忽心胸逼狭,疑忌小白,挤兑鲍叔,发誓为公子纠慷慨赴死;管仲胸襟开阔,志气恢弘,坚决支持鲍叔出山,并毫不含糊地亮出了自己忠于社稷、轻忽君王的“三条底线”。至此,召忽先生后来为公子纠而自杀的真相,昭然若揭矣。

对话结束之后,鲍叔牙悄悄问管仲:“何行?”我该咋办呢?管仲说:“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大事君者无二心。”他说,作为臣子,不尽心尽力则得不到国君信任,得不到国君信任则说话不灵,说话不灵则韬略难以实现,国家就不能稳定。总而言之,事奉君主,一心一意而已矣!

“管鲍之交”传千古古今多少事,尽在古籍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