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创下的千古第一方,不仅抗病毒,还能调节体温和免疫

 神希园 2023-01-12 发布于湖北

这是「神希园的第 5 期原创

作者 l 神希园

来源 l 神希园(ID:shenxiyuan999)

但凡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要想把中医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熟读中医四大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医四大经典中,最需要勤加研习的莫过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但后世医家对《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认知却各不相同,从宏观角度来说,《黄帝内经》是深不可测的理论教科书,而《伤寒杂病论》却是直击靶心的临床教科书
理论与实践其实需要辩证去看,单凭理论不讲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单凭实践不讲理论,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会真正提高本领。就拿《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来说,究竟谁更重要,这个话题还真有点“薛定谔的猫”,而中医几千年来,也没有任何一个中医能够只做临床、不读经典


但在临床中的很多中医,对《伤寒杂病论》似乎更为偏爱,为什么呢?因为《黄帝内经》里没有方剂。其实不是《黄帝内经》里没有方剂,《黄帝内经》里面有13个方剂,只是这些方剂后世医家极少使用,即便使用,可能也只有半夏秫米汤能有几次出场率,其他方剂几乎是被“打入冷宫”的状态。而《伤寒杂病论》却不一样,几百个方剂,涉及中药两百余味,而且其中有一百多味中药都能在《神农本草经》中找到记载,这对后世医家进入临床堪称是便捷之路。
古代宫廷剧中经常会有什么“母凭子贵”“子凭母贵”等桥段,而医圣张仲景也正是因为写下了《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认可之后,才一书封神,成为后世医家眼中不可逾越的一座丰碑,由于《伤寒杂病论》的实用性强,其中方药,只要运用得当,往往有“覆杯而愈”的妙用,因此后世医家对它几乎是爱不释手。
打开皇皇巨著《伤寒杂病论》,第一个出场的方剂,可能说出来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为啥?因为方药组成太简单,而且所用中药极其常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见到,就这样一个方剂,堂而皇之的第一个出场,而且它的化裁十分灵活,还被后世誉为“伤寒第一方”“千古第一方”。是不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奇妙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往往就这么出现了。
这个方剂就是很多人都熟知的桂枝汤。桂枝汤一共几味中药?可以说是五味,也可以说是三味。为什么?因为桂枝、芍药、甘草,这三个我们都还是称之为纯粹的中药,但是至于后面的生姜、大枣,已经是食药两用之品,现代家庭的厨房往往都有。而且桂枝、芍药和甘草,我们也比较熟悉,尤其是对于农村来说,这些中药往往随处可见。


桂枝汤这么厉害,它的方药组成以及煎服方法又是怎样的呢?按照《伤寒杂病论》的原文记载,是这样的,“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1],这是药物组成,一共五味中药。煎服方法对于桂枝汤来说,十分讲究。按照张仲景的原意,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也就是用1400毫升水煎煮这一服(fù)药,用微火煮到600毫升的时候,去掉药渣,温服,一次服用200毫升。
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并不想现代的很多中药喝下去就完事了,按照张仲景的原意,还有四个注意事项,一是“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就是说喝药了一会儿,需要喝热腾腾的稀粥200毫升,以帮助药力发挥;二是“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喝药啜粥之后,还要用被子盖一会儿,使得遍身微微出汗,不可大汗;三是“若一服汗出病差(chài),停后服,不必尽剂”,意思就是说要中病即止,不要为了加强效果,多喝一次或者一剂;四是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通俗点说就是要忌口。
桂枝汤方药组成十分简单,但是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却十分讲究,这让桂枝汤充满了神秘感。桂枝汤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第一方”,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种神秘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以下这四点。
第一个是桂枝汤的化裁极为丰富。在整部《伤寒杂病论》中,由桂枝汤变化而出的方剂占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是其他方剂无法比拟的。桂枝汤里蕴含着几组药对,桂枝与甘草、桂枝与芍药、桂枝与生姜、芍药与甘草、生姜与大枣、芍药与大枣;还有加重桂枝的剂量,可以演变成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减去几味药,可以变方,桂枝汤加上几味药,也可以变方,桂枝汤减去几味药再加几味药,还是可以变方,桂枝汤与别的方剂进行合并重组,居然还可以变方。这不得不说,桂枝汤的确是千变万化、魅力无穷。
第二个是桂枝汤的作用极其广泛。清代名医章虚谷对桂枝汤的作用更是见解独到,他指出,桂枝汤“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而且奇妙的是,桂枝汤治病的方式“非攻伐,非补助”,就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而且还继续补充到,无论是外感内伤,“皆可取法以治之”,只需要“因宜制裁”即可。清代医学家徐彬对桂枝汤的评价也是颇为中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清代著名的伤寒学家柯韵伯感叹道,桂枝汤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因此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应是当之无愧。


第三个是桂枝汤的用药精炼、选材平凡。桂枝汤一共只用了五味中药,而且每一味中药在方剂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桂枝汤所选诸药极为寻常,桂枝是樟树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其树木树皮均可以做香料,不过根据仲景的原意,那时候是不分桂枝肉桂的,相传的应用习惯是:轻症小病用桂枝,重症大病必用肉桂[2];芍药不仅仅是一味药材,也是有名的花卉,被誉为“花中宰相”,与牡丹花相映成趣,也有些许神似。在民间有很多家庭或有种植。而甘草在北方地区也是十分常见,在大江南北的中医眼中,甘草更有“十方九草”的说法。至于生姜和大枣,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十分常见的。纵观桂枝汤里所用五味中药,都没有用到任何名贵中药材。真是“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就这样稀松平常的五味中药,竟有这般奇妙的际遇。
第四个是配伍十分严谨。桂枝汤虽然五味中药,但是也是十分严格按照中医配伍来的,君臣佐使十分严明。桂枝汤中以桂枝为君药,发挥温阳扶卫的作用;以芍药为臣药,发挥敛汗益营的作用;以生姜、大枣为佐药,发挥辅助的作用,生姜辅助桂枝发挥解肌的作用,大枣辅助芍药发挥和营的作用;以甘草为使药,发挥安内攘外、调和诸药的作用。全方配伍不仅补散兼施,而且还刚柔相济,扶正祛邪、调卫和营,堪称制方典范。
不仅如此,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桂枝汤具有抗病毒、抗炎、解热降温、镇静镇痛、抗菌、止咳祛痰平喘、抗过敏、降血糖、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胃肠消化传导等药理作用;而且还对体温、汗腺分泌、免疫功能、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3],真不愧为“千古第一方”!

参考文献

[1]熊曼琪.伤寒论(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沈映君.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公众号升级,更改了分发机制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神希园设为星标
保持沟通,一起前行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