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都将自己成年后遇到的问题归结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很多人表示,如果自己有了孩子,绝不会让他和自己小时候一样痛苦,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什么才是快乐的童年?没有人对此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所以有很多家长都走了歪路。一位教授在演讲时说道,宠大的孩子叫做宠物,而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孩子快乐就好。第一等级的快乐是最简单的快乐,它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通过感官获得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昙花一现的,也不持久,所以也最廉价。第二等级的快乐指的是情绪上的快乐。比如,做某件事或是某个兴趣爱好可以为人们带来快乐。最高等级的快乐是精神上的愉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自我实现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五大需求中最高等级的需求,它最难实现,但它却是最珍贵的,所以才需要人们的努力和付出。很多家长对快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第一层次,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无法收获真正的快乐,还会变成家长的宠物,长大后很可能一事无成,庸庸碌碌。你知道吗?宠物的心理年龄一般相当于两三岁的孩童,它们具有一定的智商,但是却像孩子一样无法理解更复杂的事情。所以,宠物往往都会像个小孩子一样,它们没有主见,有时又会表现出人性的一面。因此,养孩子绝不能像养宠物那样。否则,养出来的孩子也会和宠物一样,这不是爱孩子,反而还害了孩子。那么,家长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快乐教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从90后开始,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很多90后都曾抱怨,自己在小时候被家长逼着学这学那,自己的童年到底有多么痛苦。但是,错的并不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是家长没有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方向。可是,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错误地认为,要想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就不要逼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可是你知道吗?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在那个年纪,他们无法识别懒惰和不喜欢的区别。尤其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孩子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心理学家发现,当前流行的短视频会对人类的神经产生高频率的刺激。因此,当孩子习惯了游戏和短视频带给他们的快乐后,他们就会对那些传统的娱乐方式失去兴趣,因为那些传统的娱乐方式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收获一定的快乐。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集中精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正因如此,家长作为成年人,才应该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当孩子表现出不喜欢做某件事时,你要去用心识别,孩子到底是因为不喜欢还是因为想偷懒。如果孩子坚持了很久,仍然无法对某件事产生兴趣,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寻找新的兴趣爱好。但是,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但是却因为偷懒无法坚持,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逼”孩子一把,让他学会坚持。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心流。心流指的是个体在专注于某件事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在心流状态下,人们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是完完全全沉浸在眼前所做的事中,从而获得一种充满能量的心理体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进入心流状态,让孩子感受到专注的快乐。请记住,放任不是放纵,适当的约束和快乐成长并不冲突。还有一种家长对快乐教育产生了错误理解,在他们眼中,宠溺孩子就是让孩子获得快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仅仅会成为庸庸碌碌的人,还会变成不懂感恩的冷漠之人,甚至还会啃一辈子老。我的母亲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东北家庭,她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由于姥姥姥爷一直期盼着要个男孩,所以舅舅出生后,他们就对舅舅十分宠爱。在母亲只能捡大姨剩下的衣服穿时,舅舅却拥有不止一件的新衣服。而且,家里的活也多是由母亲和大姨帮忙承担,舅舅从来没有帮过忙。不仅如此,性格软弱的大姨还总是被舅舅欺负,有一次,舅舅拿起一把锄头扔向大姨,大姨没躲开,在脚跟砸了一片瘀青。即便如此,姥姥姥爷也从没说过舅舅一句。舅舅上大学后喜欢上集邮,姥姥姥爷省吃俭用给他买邮票,没过多久舅舅对邮票失去兴趣,随手就将一整本邮票送给了朋友。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姥姥病重时,舅舅也没去医院探望过一次。后来,姥爷也病重住院,舅舅总是以上班为由逃避陪护工作。就连姥爷住院的钱,也全都是大姨和母亲出的。最后,姥爷过世,房子还是留给了舅舅,可舅舅连守灵的时候都不专心,还和舅妈算计着葬礼的分子钱。明明是最受宠的那个孩子,但是舅舅却成了最不孝的那个。相反,大姨和母亲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注和宠爱,她们却成了最孝顺的孩子。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寻找自己。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会以这种方式成长。而溺爱则属于一种懒惰的爱,它不会让孩子成为一种具有自我意识、自爱及爱别人的正常人格,反而还会让他们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的人。因此,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还要让孩子学会付出自己的爱,不要只是一味地索取。此外,父母对孩子还应该适时地放手,让他们独自去勇敢地探索世界,只有在孩子证明自己有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时,他们才会更自信地去面对这个世界。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