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干姜类方学习总结

 庆哥哥呀 2023-03-14 发布于内蒙古
我们平日厨房最常见的调味料之一,生姜当属一种,这是姜的根茎,而且是根茎中的子根。实际上,随着子根一起生长的,还有在它一旁的母根,颜色为褐色,质地结实,纤维多,水分少,辛辣味强,习称“老姜”或“母姜”;子根色黄,鲜者尖部带紫色(故又称“黄姜”或“紫姜”)[1],广东人会用醋泡嫩姜,以颜色带紫的姜为佳。根据母姜的特性,我们不难看出,药用干姜要以母姜为佳。
甘草干姜汤是干姜类方的祖方,以两位药治疗“上虚不能制下”,乃土虚不能制水之意。“凡应发汗之病,若见小便数,绝不可发汗。”原方症候群为:“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类聚方广义》曰此方治疗“老人平日苦小便频数,吐涎短气,眩晕难起步者。”此方常见“干姜舌”,舌面罩一层黏液,苔白厚腻或白滑。虚寒出血可易炮干姜。先用甘草复胃气才能恢复津液,故原文先与甘草干姜汤,再与芍药甘草汤。小便数而津液虚,以致胃虚停水。津液竭于里则心烦、脚挛急,转用芍药甘草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同样可见眩晕,但见呕吐、先渴后呕之症。
祛甘草换蜀椒、人参则变成治疗中阳虚弱、阴寒内盛的脘腹剧痛的大建中汤。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常用于消瘦虚羸患者。《备急千金要方》以此方加半夏、甘草、干姜易生姜主治“虚劳寒澼,饮在胁下,决决有声,应已如从一边下,决决然也,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一片虚像,可互参学习。
在祖方基础上,加上人参、白术则变成理中丸,再加桂枝变为桂枝人参汤,桂枝易附子则变为附子理中汤。理中丸主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欲饮水者。”除甘草干姜汤的主治外,还可治疗胸阳不振之胸痹。桂枝人参汤表里双解,治疗“利下不止,心下痞硬。”先温中解表,再以泻心汤治痞。附子理中丸温阳散寒力强,主治脾肾阳虚。理中丸干姜易茯苓,减了温中药物,则变为治疗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
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摇身一变成为肾着汤,主治“身体重,腰中冷……反不渴……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主治“妊娠腹中有水,下部冷者,奇验。”与理中汤鉴别,后者不能食,前者食如故。
小青龙汤在祖方基础上,以麻黄、桂枝、白芍解表和营,细辛、半夏、五味子温肺化饮止咳。主治“心下有水气”、“溢饮”、“吐涎沫”。小青龙汤常可见痰放久似水,怕冷的症状。干姜能固本。射干麻黄汤保留了温肺化饮止咳药,以麻黄、射干、紫菀、款冬花宣肺降气化痰,生姜、大枣和胃。主治“咳逆上气,喉中水鸡声。”痰鸣较重。
补充声明:
本文及本公众号内容所涉及任何知识,仅供同道交流,不构成任何医疗广告、建议、邀约等,如有不适,敬请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玄振玉,刘明岭.干姜、生姜药用源流考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02):48-50.DOI:10.16305/j.1007-1334.2003.02.023.

[2].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李赛美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5

[2].经方方证/黄煌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3

[4].胡希恕伤寒论授课笔记/胡希恕,单志华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