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宝元疡科“给邪以出路”治法临证举隅

 循天园 2023-03-14 发布于广东
       陈宝元教授、博导、主任医师,现任本院中医外科主任,擅治肛肠、疮疡、乳腺、周围血管病诸疾,并对中医外科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其对疡科论治颇有心得体会。笔者侍诊日久,陈教授对中医外科的“给邪以出路”治则很有心得体会,并将此运用到内治法之中,颇有新意,现笔者录之以供同人参考。
       “给邪以出路”是疡科用以治疗脓疡期的主要外治法之一,意为大凡脓肿形成后,必须及时切开,使脓液外泄,热毒之邪亦可随脓泄而排出体外,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排毒的通径,也有医家喻为“不用抗生素的消炎法”。的确多数脓肿之患者,只要能及时通畅的排脓,都会立即取得热退肿消痛减之疗效,故可减少大量抗生素的应用,若不能及时排出脓毒,即使用再好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记曾有一臀部注射感染患者,高热、头痛、身痛、纳呆、呃逆、神智恍惚,抗生素用至顶级数日,上症仍存,经切开排脓后午后即热退肿消痛减,当日精神恢复,晚间称腹饥欲食。由此可见其治法之重要性,本例抗生素大量应用其疗效不明显,是因邪无出路,故是症不减,反日益加重,经切开后其热毒、脓毒有排出之出路,故可事半而功倍也。
       据此道理,现不少医家将本治法引用至溃疡期伤口不愈者也多显效。记曾治一背部“有头疽”患者,经十字切开后患者热退肿消痛减,但伤口一直腐不脱新不生,伤口分泌物不断,究其病因为皮下筋膜未全部打开,引流不畅之故,后经清创将筋膜处全部打开,后腐去肌生而愈。溃疡者除此之外,其“袋脓”者有死骨、线结、异物者,也都应遵“给邪以出路”之原则治之方效。
       陈宝元教授据“给邪以出路”之原则,引用到内治法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火毒者除施清热解毒法外,再加以通腑之品,使火毒从肠排出,较单用清热解毒法治之,更速,更效;湿热内蕴者,除清热利湿外,再辅以通利小便之品,使湿热之邪从溲而泻;胃肠有积滞者除施以健脾消食之品外,再加以理气导滞之品,使积滞、湿热、瘀血从便而排。总之运用“给邪以出路”的治疗思想,加以消导、泻下、通溲、汗出等品使体内之邪气从溲、从便、从汗排出,使邪出有路以增强疗效也。现将“给邪以出路”在疡科内外治法的临证新用录于下,供同人参考之。
       1、外治法应用
       1.1脓疡期
       是指疮疡脓已成,肿痛大作,全身可伴有发热恶寒或高热寒战、头痛身痛、呕口恶纳呆、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此时说明脓肿形成,脓毒不能及时外泄,致使脓毒吸收所致,故应立即切开排脓,给脓毒以出路,脓毒外泄后多可热退肿消痛减。若切开后其症不减者,应考虑二个可能,一是引流是否通畅;二是否又有新脓肿的形成,应细细辨之。
       1.2放血排毒
       通过放血排毒的方法,使肌肤下蕴藏之毒邪迅速排出体外。本法疡科主要用于肌肤蕴毒者,如“丹毒”一病,皮肤红赤、灼热疼痛,可用三棱针点刺皮肤放血,使热毒从血而排出,可加速该病的痊愈。皮肤科常见的“带状疱疹”愈后遗留的神经痛,目前无特效疗法,用此方法也可起到止痛效果,在疼痛之局部点刺放血,每周1次,一般2次即可明显止痛。放血排毒其实也是据“给邪以出路”的治则而施之的,通过点刺放血,使肌肤下之毒邪迅速排出。其实内科中的指尖放血,急性扁桃体炎的少商穴放血等,皆体现了该治法。
       1.3溃疡期
       凡脓肿切开排脓后多可在短期内腐脱肌生皮长而愈,若破溃后腐不脱、肌不生、皮不长者,多见于:“袋脓”,即切口未达最低位,故形成一口袋状,口袋内脓毒排出不畅所致,此类伤口必须重新切开,消灭“袋脓”即可使腐脱肌生皮长而愈;切开深度不够,由于脓腔较深,当时切开后有脓液排出,但由于切口过小,致使脓毒排出不畅,故也会伤口不愈,此时也必须处理,使之脓液排出通畅即可;若脓肿在筋膜下,切开后分离不彻底,也会使筋膜下有脓液残留,须彻底分离方能痊愈。以上脓疡期、溃疡期、放血排毒皆为“给邪以出路”的治法应用。
       2、内治法应用
       据“给邪以出路”的指导思想,应用于内治法之中,也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运用得当可起到事半而功倍的疗效。
       2.1火毒炽盛
       本型在疮疡病肿疡期和脓疡期较为常见,局部可见红肿热痛,全身伴口干喜冷饮、发热不退、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治以清热解毒,方常选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之属。若患者伴舌红便干者笔者多加生大黄(后下)10g,其症多可随便泄而减或消,意在加川大黄通腑泻热,使体内火毒之邪从便而出,大便次数以日2~3次为宜,不可量过大,便通后川大黄同煎即可。当然若患者年高体弱,正气不足,或无舌红便干之症则不可一味泄之。
        案1 曾会诊一局部疔疮患者,见高热、局部肿胀甚、皮色红赤、有一脓头、舌红苔黄脉数,服黄连解毒汤加减2剂无效。笔者询之大便4日未行,且见舌红苔黄,嘱原方加生大黄(后下)15g,便通后改为同煎。服药后约8h略感腹痛,随即排便先干后稀,共3次,而后热退肿消痛减,脓头已溃,嘱切开排脓,后换药而愈。
       按:本案例局部疔疮辨证无误,据其便干四日未行及舌红苔黄而加入生大黄15g,随腑通便泄而热退肿消痛减。不光外科,内科不少病种也屡见类似报道,如中风者用通腑泄热法,便通后其神志、病情也可很快得到好转。其实也与本法同出一辙,即“给邪以出路”,使火毒之邪可随通腑而泄,热毒随大便排出而愈。大黄的用量应随火毒程度,大便状况及体质的强弱综合考虑,一般10~20g为宜,大便次数掌控在1~3次为宜,且腑通即止,不可泄之无度而有损正气。便通后仍可以生大黄或熟大黄6~10g同煎,意在彻底清除火毒之邪,釜底抽薪也。
       2.2湿热蕴滞
       本型多发于身体下部之疮疡,各病诊断要点为:局部肿胀而灼热,或分泌物多而黄或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选四妙散、萆薢渗湿汤、萆薢化毒饮、顾步汤之类。本治法除清热利湿药外陈师还常择用车前子、车前草、茵陈之属利湿之品,使湿热之邪可化之、渗之,从溲而排出,除有利湿邪排出外,中医尚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说,使阳气得通,湿更易化矣。故每遇此型各病,笔者也必加利尿之药,目的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也意在“给邪以出路”,并可通阳化湿也。
        案2 张某,右下肢小腿下1/3踝外臁疮感染,局部肿胀灼热,分泌物不断,舌红苔黄腻、脉数,白细胞总数18.0×109/L,中性87%,诊为“臁疮感染”,治以清热利湿解毒5剂,效不至而邀余诊治,见方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其辨证无误,在原方基础上加车前子(包煎)30g,车前草30g,日1剂。患者自诉服药后小便量明显增多,局部肿胀疼痛渗出也随之明显好转,后换药而愈。
       按:本案辨证无误,择方正确,但吾在原方基础上加利尿剂后而效显,笔者经验是凡湿热内蕴、湿热下注等证型,若再加利尿药,使湿热之邪,有一排出之通路,故其效愈佳。如心衰患者,除辨证施治外,加利尿与不加利尿之品,其效果可知,其实都是在“给邪以出路”的指导下的一种治法和体现。
       2.3胃肠积滞
       此非单指腑气不通,便秘而言,肠中病邪久滞不去也属此类。外科肛肠病中“非特异性结肠炎”一病最具代表性,临床多表现为腹痛、腹泻、腹痛即泻、泻后痛止,甚者可便脓血。本病治法很多,以健脾止泻、涩肠固泻、清热利湿等治法最常见。而笔者素倡“泄浊健脾”为主治之,因古人早就有“痢无补法”和“无积不成泄”之说,此腹泻主要是因肠内浊物邪气堆积而致,故其邪不彻底清除,腹泻必无愈日,据此笔者常以泄浊法治之,其实这一治法也是受“给邪以出路”的启示而成。通过清泄肠中积滞、病邪之法,使病邪从大便而排出,可加速该病的疗效。
       案3 本院病理室一亲戚郭某,腹痛腹泻3年余,结肠镜检查在降结肠段可见肠黏膜水肿、充血,有点状溃疡,诊为“结肠炎”。先后抗生素和中药治疗多无效,现大便日3~5次,多以水样稀便为主,舌苔黄腻,脉滑,治以泄浊清热利湿为主,辅以健脾,药用:
       陈皮10g,苍术10g,黄柏10g,厚朴10g,生川大黄(后下)10g,木香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焦山楂10g,焦槟榔10g,白芍20g,炒莱菔子20g,马齿苋30g,1剂,共7剂。
       嘱患者服药后大便次数可能增多,或时有腹痛,勿惧,若大便次数超过5次将生大黄同煎即可。
       二诊时诉大便次数5次左右,但量明显增多,且4剂后大便明显变稠,观舌苔变薄,苔略腻。效不更方,原方大黄同煎7剂。
       三诊诉大便次数减为1~2次,大便较前稠并可成堆,舌苔基本正常,上方减炒莱菔子、焦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焦槟榔,白芍减至10g,川大黄6g,加云茯苓10g,党参10g,白术10g,7剂,先后2个月后而痊愈。
       按:本病证见腹泻为主,为何又要用泄浊导滞为主药物呢?笔者认为若肠内无积滞,无病邪,就不会发生腹泻、腹痛,故必须先以祛邪为主,使肠内病邪、积滞清除干净才有治愈之可能,也谓“邪去正自安”。本法也是遵“给邪以出路”的治法而设,切不可见泄止泄,见痛止痛。本病治疗中有一有趣现象,同用大黄(无论生熟)有积滞者必大便次数、量都增多,待积滞清除后,同样不减大黄,量也相同,患者的大便次数和量都不会增多,不必担心用大黄后的大便次数问题,因本病多为慢性病,治疗周期多需1个月左右,一直用大黄,患者积滞除后可如常,日大便1次,且成形。此现象值得细细品味研究之。
       2.4外邪束表
       外科诸病中属风邪外袭者也不少见,尤其是皮肤各病更为常见。风邪致病具有发病快、变化多、易侵人体上部等特点,故通过汗之,可使风邪从汗而泄,使风灭症消。疮疡诸病也有属风者,但应用汗法时应注意之,因古人有“疮家不可发汗,汗之则痉”之说,但汗法也不是疮家的绝对禁忌证,古人也有“汗之则疮已”之说,要注意的是汗法用于疮疡各病,有表症者汗出则可,不可过汗,初学者不可不知。
        案4 张某,女,45岁,因荨麻疹久治不愈月余,而转中医就诊,患者自诉:1个月前周身起荨麻疹,先后用“苯海拉明”和抗过敏药治疗,治后有效,但一旦停药即发,发无定时、定处,遇风则发,痒甚,有汗出则时明显痒减,风团减少。据其遇风则发,发无定处,汗出则减的特点诊为风邪外袭,故治以解表为主,药用:
       麻黄6g,杏仁6g,桂枝6g,白芍6g,丹皮6g,生地10g,甘草6g,4剂,日1剂,水煎服。
       复诊询之,服药约40min后汗出,风团消失,现仍时有偶发,但风团少,痒轻,消失快。上方减麻黄,加白术10g,生芪10g,防风10g,以固表调和营卫,巩固疗效而愈。
       按:本案抓住病人遇风则发,汗出则减及发病迅速,发无定处之特点,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养血凉血之品而愈,方中并无止痒之品,也获良效,后加玉屏风散以巩固疗效而愈,此为治病必求于本也。风邪束表,汗法治之,使风邪随汗而出,也意为“给邪以出路”。
       3、体会
       “给邪以出路”原为疡科针对疮疡脓成的一种常用有效的外治法,经临床应用,扩展为外治法用以治疗溃疡不愈,并引申至疡科内治法诸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案1火毒炽盛通过釜底抽薪从便泄出火毒;案2湿热者利小便而使湿热从溲而排;案3肠病者责之于积滞不除,故也从便而排;案4汗法祛风等,皆将“给邪以出路”运用到临床实际各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治法为中医独特的治法之一,笔者觉得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发扬光大之,故整理如上,供同仁参考。(常文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