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次提醒:这6种药一旦吃上,千万别随便停!或有猝死风险

 云语禅心 2023-03-14 发布于河南

今年65岁的李先生,前段时间被诊断出患有高血压,在医生的建议下一直在吃普萘洛尔。

但他这天总是觉得心脏不舒服,头还一直胀痛,血管“突突”的跳,于是便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发现他的血压竟然高达180/140!

这给陈先生吓得不轻,忙问医生咋回事。医生在和他的交谈过程中得知,陈先生最近觉得血压控制的不错,就没再吃普萘洛尔了。

医生听完告诉陈先生,就是因为他突然停用了普萘洛尔,才会导致血压突然变得这么高!并且说“加上普萘洛尔有6种药,一旦吃上,不能随便停,突然停药会造成很大的风险。”

那么是哪几种药吃了不能随便停呢?突然停了又会出现什么风险?下面为大家一一解答。

文章图片1

一、这六种药品吃上就不能随便停,否则突然停药风险大!

第一种,吃上之后不能随便停的药物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抗凝机制主要是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持续约7天。人体内80%以上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就可以发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所以每天服用一次阿司匹林,就可以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因此如果我们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在停药超过一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会逐渐降低。并且在停药期间,出现脑梗死的发生率比服药前更高。

文章图片2

所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遵照医嘱进行服用,如果在服用期间,出现出血性疾病,则应与医生进行沟通,在医生的建议下停药或者更换药物。

另外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停药几天后,体内的生化酶活性可能出现短时间内大范围的上升,使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对我们生命健康的威胁比较大。

第二种,服药之后不能随便停的药物是普萘洛尔

普萘洛尔是用来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主要通过阻断β受体与血管受体结合,使血管扩张达到降压目的。

长期(两周以上)应用普萘洛尔的患者,不可以突然停药。

文章图片3

这是由于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剂后,引起体内β受体的“上调”作用,体内β受体数量增多,对交感活性敏感性显著增强,停药后突然解除β受体阻作用,大量β受体与内源性儿茶酚胺结合,受体被被激活会使受体兴奋度增高。

而如果突然停药,受体未及时下调,出现心血管功能明显加强,心肌对氧气需求量明显升高,并且血小板也会出现凝集加强的反应,进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通常组织高敏感性会维持1周以上,10~14日后会基本恢复正常。

文章图片4

故长期用药的患者在停药时应逐步减量,维持3~5天后再减量至最小剂量,再维持5~7天后则可停用,直至完全停药为止,不可以骤然停药,并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劳累及诱发因素,防止反跳现象的发生,并且这种缓慢逐步停药对老年人是比较安全的。

第三种,服药之后不能随便停的药物是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是用于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长期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或静滴高浓度较长时间(>8小时),由于长期用药产生依赖性等原因,突然停药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反跳现象,可导致血管收缩尤其是冠状动脉痉挛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情况,导致病情急剧变化。

文章图片5

因此,长期使用硝酸甘油药物的患者,如需要停药,宜采用台阶式逐渐减量的停药方法,停药时应在2周内逐渐减量,直至停用。尤其是连续应用长效制剂的老年患者更应注意,同时加服其他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䓬、氨氯地平)或β受体阻剂等。

第四种,不能随便停的药物是泼尼松

泼尼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会抑制肾上腺皮质的正常功能,使分泌激素的功能下降。如果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两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为突然停药,体内的皮质激素浓度骤然下降,使患者出现肌肉发硬,膝、踝关节疼痛等现象。

文章图片6

第二种现象为停药复发。有些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长期使用泼尼松等皮质激素缓解症状,并且逐渐产生依赖性。自己主观上感觉激素治疗效果好,但突然停药后,会出现不适感或者担心的情绪,甚至会认为疾病的反复与停药有关系。

第五种,服药之后不能随便停的药物是舍曲林

舍曲林是常见的治疗精神症状的药物,临床主要用来治疗抑郁症和强迫症,可以通过阻断神经的突触前端对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延长和增加神经递质的作用,从而产生抗抑郁的作用

并且舍曲林可以抑制神经放电,由此增强神经中枢的活动,导致突触后膜β受体与突触前膜α2受体的敏感度降低

文章图片7

简单来讲,就是舍曲林可以通过抑制使我们变得抑郁的神经冲动的传导,并且可以使产生抑郁的神经中枢的敏感性降低,以此使我们的大脑接收不到过于难过和失落的情绪,因此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且由于抑郁症或者强迫症,都是需要长期进行治疗的疾病,使用舍曲林开始治疗后,一旦突然停药,会出现被抑制的神经反射性兴奋的情况。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情绪稍微有点低落,在神经兴奋的加强下,情绪不好的程度会被加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反复,甚至比进行治疗前严重,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因此出现自残的倾向

文章图片8

第六种,服药之后不能随便停的药物是地西泮。

地西泮是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抗癫痫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大,会导致患者从催眠状态直至昏迷。

地西泮对神经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可以强化并促进,脑内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神经传递功能,可以在中枢神经的各个部位,起到突触前后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增强γ-氨基丁酸的活性,提高它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文章图片9

但是,由于地西泮是治疗中枢神经的药物,很容易出现成瘾性,突然停药后,会出现戒断反应,也可以称为戒断症状群,简单来说,就是突然停药后,失去对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会出现胆碱能反跳,患者会出现如失眠、恶心、不适等不良停药反应。

但其实这些药物突然被停药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反应,在临床上被称为“反跳现象”。那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想问,既然这么多随便停用之后,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那应该怎么去避免呢

其实,也很简单,避免出现药物反跳的情况,应医生的建议下进行药物的服用。

当需要更换或者停止使用反跳药物时,可以使用逐渐降低药量的方法。比如每日3次先改为每日2次,维持一段时间,再改为每日1次,直到停用

文章图片10

并且如果需要更换药物,可以采取过渡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原来服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药物后,再逐渐降低原药的服用量,直到停止使用。如果期间出现药物反跳的情况,可以恢复使用,使症状消失,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长期使用的药物,有需要停药的必要,应前往医院,让医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调整,不可以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停药,以免出现症状反复或者加重的情况。

二、下面这些用药的常见误区,你都知道吗?

第一类药的常见误区为服用胶囊类药可以用热水送服,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文章图片11

因为使用较热的水送服,可以使胶囊快速融化,胶囊外面的壳很容易就会粘在喉咙或者食道上,使胶囊无法顺利达到胃部,不能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从而减弱或者失去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黏附在喉咙或者食道上,会产生凝噎感,加重身体的不适症状。

第二类药的常见误区为服用止咳糖浆后,可以马上喝水。止咳糖浆是将止咳药溶解在糖浆中,药液比较粘稠。

服用后,糖浆可以在炎症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有保护作用的屏障,减轻喉咙的炎症反应,阻断刺激,从而缓解咳嗽。并且服用止咳糖浆后,可以直接被喉咙和胃部的黏膜毛细血管吸收,直接发挥镇咳的效果。

文章图片12

如果服用止咳糖浆后,立刻喝水的话,会稀释糖浆,使血浆的粘稠度下降,不能正常的吸附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使黏附的糖浆减少,不能形成正常的保护性黏膜,从而导致对刺激的抵抗力下降,无法正常缓解咳嗽,导致止咳糖浆药效降低。

第三类药的常见误区是中药不会有毒副作用,这种认知显现不正确。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药来自天然的动植物,所以中药的毒性比西药少。但虽然中药是来自于动植物,并且经过中医的配伍,因此毒性相对较弱一些。

文章图片13

但如果因此就说中药完全没有毒害作用,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因为天然动植物成分中同样具有毒性,有的成分中的毒性,对于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同样也会有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使用过量,或者使用中药的方法不对,都可能会使治疗的效果变成毒副作用,仅为导致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服用中药时,也要严格控制用法与用量,把其毒副作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第四类用药的常见误区是,茶水也可以用来服药。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有喝茶的习惯,甚至吃药时,也会用茶水送服,这也是错误的做法。

文章图片14

这主要是由于,茶叶经过水的浸泡后,会出现一些代谢产物,如鞣酸等,用茶水口服某些药物,会与药物中的物质出现化学反应,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者使我们的身体吸收变慢,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比如治疗贫血的含铁离子的药物,可以和茶水中的鞣酸出现沉淀反应,妨碍铁的吸收,并且会引起腹痛和便秘。

另外即使用白开水服药,也要避免短时间内再喝茶,同样茶水在胃中药物结合,也会降低药效,最好服药期间不要喝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2019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 药学专业知识 2 第7版[M].北京: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1-112.

[2]杨宝学,张兰.实用临床药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266-2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