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丝绸之路”话蒟酱

 君独 2023-03-14 发布于浙江

  

“西南丝绸之路”,简称“南丝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史记·西南夷列传》太史公曰:然南夷之端,见枸酱番禺,大夏杖、邛竹。“枸酱番禺,大夏杖、邛竹”攘括了“南丝路”的两大干线的缘由。

第一大干线:汉武帝元狞元年,张骞在大夏看到蜀布、邛竹杖,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未能全通,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汉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身毒国道"至大夏才算全线畅通。另一大干线:汉武帝建元六年,鄱阳县令唐蒙在番禺(广州)吃到蜀地产的蒟酱,由此推测必有由蜀经夜郎往南越(番禺)的交通路线,上书通“夜郎道”,并置官吏。

蒟酱:为胡椒科植物蒟酱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的果穗,根含β-谷甾醇,具有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等疗效的中药材。左思《蜀都赋》:“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中尚书郎刘逵注曰:蒟,蒟酱也。缘树而生,子如桑椹,熟时正青。晋郭义恭《广志》;蔓生依树,子似桑椹,长数寸,色黑,味辣如姜。以盐淹之,下气消谷。

  蒟酱

“蒟酱”亦谓“扶留”。《交州记》曰:扶留有三种,一名“获扶留”,其根香美;一名“南扶留”,叶青,味辛;一名“扶留藤”,味亦辛。顾微《广州记》曰:扶留藤,缘树生。其花实,即蒟也,可以为酱。扶留一词来源印度,中国南方称蒌叶。古人爱取其叶裹槟榔而食,故有“槟榔扶留,可以忘忧”的谚语。

  扶留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蒟酱,荜茇也。生于番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蒟焉;可以为食,故谓之酱焉。交阯、九真人家多种蔓生。《唐本草》:荜拨,生波斯。丛生,茎叶似蒟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蒟酱,胡人将来入食味用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荜拨,出摩伽陁,呼为荜拨梨,拂LI呼为阿梨诃咃。苗长三四尺,茎细如箸,叶似蕺叶,子似桑椹,八月采。徐表《南州记》:荜拨本出南海。

  荜茇

蒟酱、扶留、荜茇,傻傻的分不清,它们都属于胡椒科植物。《大唐西域记》:(南印度阿吒厘国)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很明显,“蜀椒”,应是蒟酱或扶留的俗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