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减负”:“减负”真的行得通吗?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过这样的一个段子,大概意思就是关于“那些年,老师说过的谎言”,其中就有这么一种“见解”:

老师说:“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上了小学就轻松了;小学的时候,老师说上了初中就可以轻松很多了;初中了,老师又说上了高中就自由多了;上了高中,于是老师又说上了大学就真正的自由了;上了大学,就开始有人说,出了社会就彻底的没人管了……”

我们就这样一路被“骗”过来了,好像总会有可以放松一下的时候,可事实呢?

出了社会,以为真的自由了;过几年,事业发展的怎么样了;事业稳定了,婚姻是不是也该抓紧了;婚姻大事解决了,孩子呢?房子?车子?生老病死?……

我们似乎一直追求着,然后,好像永远没有真正得到的时候。我们就像辛勤的蚂蚁,看起来忙忙碌碌的生活着,却忘了生活的意义不只是苟且,更不是苟活于世。

换个角度说,如果将这些“问题”同比为“减负”,是不是就不难理解了呢?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些何尝不是我们的“负担”呢?

所以,所谓的“减负”,真的行得通吗?

一遍又一遍的提倡“减负”。然后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是一年又一年的讲,就像当年老师的那些“谎话”,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尽头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思想何尝改变过?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可谓是“历史的教训”,又怎么能说放就放下呢?

还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种攀比的心理,什么时候停止过吗?

每次说起“别人家的孩子”,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有错”了。

是的,我们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可是呢?我们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何尝不是在这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开始变得固执,偏执,甚至有些顽固不化。

如果真的“减负”,会怎样呢?

就像一直在往前奔跑的马,突然前面就是悬崖,在惯性的作用下有多少人能够“悬崖勒马”?又该牺牲多少“马”,才能“勒马”呢?

这些年一直在说“减负”,可以说从我“上学”的时候(大概十年前)就开始,现在依旧在“强调”这个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这些年根本就没有真正有效的解决问题,故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往事重提”。

其次,说明“减负”的重要性并没有多少人放在心上,最起码在群众这方面是没有的。

再者,学校真的负到了应尽的责任吗?课堂上讲“减负”,课外开“兴趣班”,这就是“减负”吗?

还有,监督机构,监管部门真的“重视”了吗?

以及,对于“学生”而言,“减负”真的有必要吗?学生的问题是“减负”的问题吗?

最后,社会就没有责任吗?一层层的偏见,一代代的传承,口口相传的“古言”,究竟想要人们怎么做?

仔细想想,回顾我们的历史,回顾我们的往事,“减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来的呢?当时,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那么,现在呢?为什么又将“减负”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为了什么?什么目的?实现了吗?要怎么做呢?

我们总是说,“言必行,行必果”,事实上,我们说过的,人们说的,有多少是对别人的要求?又有多少是真正出于“为人民服务”呢?现在多少人的“口是心非”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不是为了“业绩”,如果不是为了“口碑”,如果没有“利益”,我真好奇究竟有多少声音是真正属于“人民”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事实上,关于“减负”这个问题,也许本身来说,并没有那么的复杂和难以做到,只是现阶段的人们还不太适应而已,又或者说“我们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人人安居乐业,那么“照顾孩子”的问题是不是就不用“完全”落在“学校”的担子上了呢?

再举个例子,如果“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成才”,或者提供“考核的标准”,而仅仅是“学习的平台”,或者说“考试”不再是人们对“学校”的评价的标准,“成绩”不再是人们对“孩子”的“满意”的标准,那么所谓的“减负”是否还有必要呢?

又或者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自觉做到“自由”,“自主”,“独立”,以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话,那么还需要谈什么“减负”吗?

事实上,“减负”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提起,难道不是因为“减负”本身的存在就说明存在的问题吗?

是的,之所以提倡“减负”,那是因为,人人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才”,好以此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期望,这种心血,难道不是一种“病态”的扭曲?——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甚至一定要求孩子必须做到,这样合理吗?

其次,如果真的“减负”了,或许对于“家长”来说,何尝又不是一种“负担”呢?在这个年纪,在青春时代,有多少孩子能够做到“自觉独立”?恐怕,没有多少吧。

甚至,就现阶段的孩子而言,可能离了学校,离了父母,生存都是一个问题,交际?能力?独立?主见?思考?……这些,学校里教了吗?家长们重视过吗?

所以,一旦“减负”,何尝不是意味着家长又需要“负担”孩子的“教育”了?

这样一来,究竟是“减负”还是“负担”呢?谁又能保证什么呢?

其次,从社会现状来看,就我那个时代的现状而言,如果老师在课外时间不“开课”,那么其实很多老师都不会真的去“认真”的,就像没玩够的孩子,一放假就开始打麻将什么的,至于旅游,至于别的兴趣爱好,我们好像没有这样的习俗吧?

所以,“减负”这种倡导的思想是好的,只是影响却是巨大的,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思想的,“历史悠久”呀,怎么一下子改得过来?

而且,坦白的说,“减负”的问题难道不是思想觉悟的问题吗?

就像学习,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应该学”,“必须学”,的概念了?难道就不能容纳千万个不同?就不能做到大的方针上的“求同存异”吗?

所谓“减负”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成了“耳边风”,本质上的问题也许不是学生愿不愿意学,老师愿不愿意去做,更不是有没有这个条件,而是真正这样去做了,究竟有多少人会“安心”?

所以,“减负”真的行得通吗?就现阶段而言,我不确定。


易谬

2018年03月于厦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