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简明释义(中篇2.25—2.27)

 段一凡 2023-03-15 发布于重庆

  2.25 圣人不病(原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释义】人贵有自知之明,真正有知识的人,是很谦虚的,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所以不会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多么有知识,这是具有上德品质和上等智慧的人;而一些并无真知或只有一知半解的人,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常在别人面前吹嘘夸耀,这是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圣人不会有这样的毛病,因为他把这样的毛病视为应当克服的毛病。正是由于他把这样的毛病视为应当克服的毛病,所以他不会有这样的毛病。

  2.26 不责于人(原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深重的怨恨即使和解了,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怎么才可以算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唯有从一开始就不要结怨。因此,有道的圣人借钱帮助别人解困时,虽然保存着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去强迫别人还债,只是等待别人自动偿还。所以,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施惠于人且对人宽容,因而不会结怨;而无德的人则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既未施惠于人反而强行向人索取讨要,必然会结下怨恨。天道是公正无私的,有德的善人常会受到它的佑助,而无德的恶人终会受到它的惩罚。

  2.27 圣人之道(原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义】真实可信的话不见得悦耳动听,悦耳动听的话不见得真实可信;诚实善良的人很可能不会争辩,会争辩的人或可能不诚实善良;有真知的人不一定博学,博学的人不一定有真知。 圣人不积攒财货,而是尽自己能力为社会做贡献,他为百姓造福越多,自己就愈有幸福感;他对百姓贡献越大,自己感觉到的幸福就愈多。自然界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加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为民做事而不争功,为天下奉献而不求回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