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运漕后河我家附近三个渡囗这些年来交通变化的情况。
 二十年以前,施湾、左杜和王海渡这三个渡口都是东关通向运漕的必经要道,也是沿河两岸周围村庄村民走亲访友必过的渡口。在我记忆中,一开始每人过一次河,摆渡人只收两分钱,后来五分,一角,慢慢地涨到五角。这种情况维持了许多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涨到一元一人。收费逐年涨,这也很正常,说明经济在发展。但到本世纪初,收费迅猛地涨到两元,三元,甚至五元,连自行车、电动车等代步工具也要收费,这就不正常了。更不正常还在后头呢,有时,渡河人还找不到划船的人呢。 我家就住在王海渡渡口附近,从小听惯了过河喊渡的声音。一般情况下,叫一声或两声就有人来开船。但有时这边叫过河,那边没人摆;不光白天有人叫,夜里还有人叫;少则叫几声,多则叫几小时,就是没人管。更有甚的是,一夜过来,摆渡人连渡船都找不到了,原来是头天晚上船没拴牢,随风漂到下游老远的地方去了。长此以往,渐渐地渡河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人家不忠于职守吗?是摆渡挣不到钱的原因吗?或者其它原因。随着村乡振兴政策的落实,农村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农村道路条条通村,道道通镇;交通工具也日渐增多,日益发达。自行车扔掉了,最低级的是电动三轮车,到如今已有很多人家都有轿车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现在,距离施湾、左杜、和王海渡下游不远的凌家滩文旅小镇已全面建成。而且,为配合凌家滩遗址公园的建设,政府已在王海渡渡口东边建成了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大桥,这就更加推进了这一带交通的发达。现在再回过头来想想我村附近三个渡口日渐萧条的原因,自然明白了,而且还能悟出更多的道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