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尔维诺的哥特式童话:《分成两半的子爵》

 置身于宁静 2023-03-15 发布于浙江

1. 引言

去年,我在媳妇的推荐下,初次接触到卡尔维诺的作品,读了他临终前发表的《帕洛马尔》,这部现象学写作手法的散论,读起来很有一种中国古代所说的“格物致知”的韵味:

卡尔维诺的终极思考:《帕洛马尔》

新年伊始,在家休假期间,读了卡尔维诺祖先三部曲中的两部,本文,我就来聊聊卡尔维诺早年所写的《分成两半的子爵》,也就是祖先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图片

2. 故事梗概

在与土耳其人的战争中,年轻的梅达尔多子爵满怀雄心地走上战场,却不料在战争中被大炮击中,只剩右半边身体被运送回了家乡。

回到家的右半边子爵奇迹般的康复了,可他却四处作恶,被村民称作“恶人”,他逼死自己的父亲,诱骗外甥吃毒蘑菇,害死村民、绞死无辜的民众,甚至在城堡、树林、村子中纵火,将自己的奶妈严重烧伤,又将她送进麻风病村,可谓是无恶不作。更有甚者,他对自己看上的女孩帕梅拉威逼利诱,想要残害这位无辜的少女。

小说后半段,子爵的左半边悄悄回到了家乡,与左半边的“恶人”不同,他彻彻底底表现出了一个善人的特质。他看望亲人和村民,对他们关怀备至,甚至为了救自己的外甥而甘愿被毒蜘蛛蛰到。他处处保护帕梅拉,劝售卖粮食的胡格诺教徒们降低粮价,造福穷人。

然而,正如人们受不了子爵左半边的无恶不作,人们同样也开始渐渐对子爵右半边的圣母人格无可忍耐,最终,为了帕梅拉,子爵的左右两边开始决斗,在两败俱伤的结果中,子爵的左右两边被缝合到了一起,完整的子爵再次归来。

3. 童话般的哥特世界

读完这个故事,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荒诞感,仿佛置身一个纯粹虚构的梦幻世界,一个纯粹的邪恶分身和一个纯粹的善良分身,最终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人内心皆有善恶,纯恶不能为人,纯善也不能为人,唯有善恶相得益彰,方能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这充满了童话故事的意味。

然而,可怕的战争场面与瘟疫:

为了免遭战争的灭绝之灾,城镇里的人们携家带口地逃避到野外来,可是瘟疫还是将他们击毙在野地里。荒凉的原野上散布着一堆堆人的躯壳,只见男女尸体都赤身裸体,被瘟疫害的变了形,还长出了羽毛,这种怪事乍看之下无法解释仿佛从他们瘦骨嶙峋的胳膊和胸脯上生出了翅膀。原来是秃鹜的残骸同他们混合在一起了。

而子爵又在这场战争中被残忍地炮击以致只剩下半边身体:

揭掉被单,子爵残缺不全的身躯令人毛骨悚然。他少了一条胳膊,一条大腿,不仅如此,与那胳膊和大腿相连的半边胸膛和腹部都没有了,被那颗击中的炮弹炸飞了,粉碎了。他的头上只剩下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半边脸,半个鼻子,半张嘴,半个下巴和半个前额:另外那半边头没有了,只残留一片黏糊糊的液体。简而言之,他只被救回半个身子——右半边。可这右半身保留得很完整,连一丝伤痕也没有,只有与左半身分割的一条巨大裂口。

这些阴森恐怖的描写,加上独立屹立的城堡、鬼魂版突然出现的半边子爵、麻风村、墓地等等元素的融入,以及无处不在的谋杀与恐吓,无不让人毛骨悚然,联想到经典的哥特美学。

尤其是两个半边的子爵,这正是哥特文学中最常见到的“二重身”,也就是 Doppelganger。通过一个人分裂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格,或是在家族诅咒之下一正一邪的兄弟二人等等,这一概念在当今很多影视题材中仍然屡屡被拿来使用,经久不衰。比如经典的动漫作品《龙珠》中,就有比克为了成为神,而分裂出邪恶的大魔王和天神这一对二重身,而在《犬夜叉》中,也有着穿越千年的戈薇与桔梗这一对转世而来的二重身;美剧《吸血鬼日记》中,受到诅咒的一对对性格截然相反的 Doppelganger 上演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游戏《鬼泣》中,Virgil 与 Dante 两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趋势下相爱相杀。这些故事都源于 1815 年德国作家 E·T·A·霍夫曼所作的《魔鬼的迷魂汤》,这位被弗洛伊德称为“怪怖文学无与伦比的大师”的作家描写了一个神父在喝下迷魂汤后人格分裂成为了一个无恶不作的恶人,而受到善良的孪生兄弟的追杀的故事,这部 19 世纪的哥特小说让 Doppelganger 成为了哥特文学最具辨识度的一个标志。

说起哥特文学,我们就很容易能够找到这部荒诞小说到底要讲述什么。在哥特文学中,主角不再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光鲜亮丽、拯救世界的英雄,而是充满了人性弱点的反英雄,他们会做出谋杀、乱伦等在世俗中不可饶恕的罪名,却因为自己所处的阶级而不会受到世俗的审判,说到这里,你大概联想起了我之前聊过的一部哥特式短篇 -- 福克纳所写的《献给爱米丽一朵玫瑰花》:

美国南方传统的纪念碑 --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同样作为哥特式题材,《分成两半的子爵》和《献给爱米丽一朵玫瑰花》有着十分相似的元素,恐怖与谋杀、惊悚而又悬念丛生的黑色浪漫主义色彩。它们都反映了旧贵族阶级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的弱点,以及权力在他们手中被滥用的结果,从而扩大到去揭示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弱点,这也是哥特文学最为常见的主题。

4. 本我与超我: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上文提到了弗洛伊德,这位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对于哥特式文学中的 Doppelganger 可谓是颇有研究,他最为经典的人格理论很可能就是诞生于此。

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被分成了两半的子爵在最终决战前,从没有同时出现,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仔细去思考,是不是子爵从没有被分成两半,所谓的“分成两半”仅仅指的是子爵的两个截然相反的人格呢?

我们看到,恶人格的子爵不受任何伦理道德的约束,肆意作恶,与所有他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极为尖锐的矛盾冲突,在审案时,他不分对错,将原告、被告以及守卫全部判处绞刑,而善人格的子爵则处处都在顾及着道德约束,甚至显得有些圣母心。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它随时要求立即满足,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因素。而超我则位于高高在上的管制地位,它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限制本我不去做犯错的事,以万美元则支配着人性的规则,而自我则在这之中居中调和,形成人性的现实原则。

从这个角度来看,分裂后右半边的恶子爵象征的就是子爵的本我部分,而左半边的善子爵则象征着子爵的超我部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协调平衡的子爵发生了人格分裂呢?

故事开篇极力渲染了战场环境的残酷,男女赤身裸体的尸体纵横遍野,啃食尸体的秃鹫以及秃鹫的残骸与遍野的死尸混在一起。刚刚踏上战场的梅达尔多子爵的内心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摧残:

梅达尔多子爵早就获悉白鹤飞过在当地是吉祥之兆,他看到它们理应表示高兴。可是他感觉到的却是相反的东西,心里忐忑不安。他的脸色发白。

我舅舅那时刚刚成年这种年岁的人还不懂得区别善恶是非,一切感情全都处于模糊的冲动状态这种年岁的人热爱生活,对于每一次新的经验,哪怕是残酷的死亡经验,也急不可耐。

他觉得由残酷的战争造成的流血的大地上汇集成了千万道血河,一直流淌到了他这里。他任凭这血的波涛轻轻地撞击自己,既没有产生出义愤填膺之感,也没有激发起悲伤哀怜之情。”

“他任凭这血的波涛轻轻地撞击自己”,暗示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子爵的超我已经无法控制和压制充满杀戮欲望和冲动的本我,人格分裂也就在所难免。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揭示了战争的可怖,以及对年轻人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战题材作品。

回归家乡的子爵,在两个人格的反复作恶与行善中,最终在面对爱情时,展开了决斗,也正是在这时,超我终于实现了对本我的压制,作恶多端、不受约束的本我受到了制约,而一味追求社会道德,甚至因此变得不切实际、拒绝恋人帕梅拉的圣母心超我也回归现实,子爵的本我和超我回归自我,三者再次回归协调平衡的状态,子爵才终于重焕新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部作品也表达了爱能使人重生的崇高命题。

5. 总结

卡尔维诺可谓是一位天才作家,如果仅仅是去看我读过的《帕洛马尔》与这部《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断然无法分辨出这两部体裁、题材、文风截然不同的作品竟是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的。

而同时,《分成两半的子爵》这部寓意颇丰的童话故事中,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主题,令人对卡尔维诺这位作家以及他的其他作品也充满了好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