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灵兰小草 2023-03-15 发布于山西

讲师:徐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经络学说

导入

Ø 中医针刺、灸法、火罐、推拿、刮痧等治疗手段能够解除病痛吗?

Ø 这些治疗手法的作用部位在哪里?

Ø 为什么治疗牙痛可以使用手部的合谷穴和脚上的内庭穴?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1. 经络学说起源

  源于《内经》,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其依据:

(1)经验——长期的医疗实践(砭刺、导引、推拿);

(2)解剖——观察脏腑、脉;

(3)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4)理论——精炼升华上升为理论。

2. 经络学说发展的历程

(1)《黄帝内经》——经络理论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系统论述十二正经起止、交会。

(2)《难经》——补充和发挥了《黄帝内经》,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

(3)《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纲领。

(4)《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循行、骨度分寸取穴方法和主病。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即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及其连属组织(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经筋、皮部)组成。见后表

  

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理论三个方面而命名。

  命名原则如下:

(1)内属阴,外属阳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2)上属手,下属足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足经”。

(3)脏属阴,腑属阳

  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2.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

 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胸)。

3.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的末端>衔接。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异名)的手足阴经<在胸腹内脏>交接。

  

4. 十二经脉的分部规律

(1)头面部(规律性强)

手、足阳明——面部、额部;

手、足少阳——头侧部;

手、足太阳——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2)躯干

手三阳——肩部、肩胛部;

手三阴——从胸部浅出腋下;

足三阴——腹部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足三阳——足阳明经在前(胸腹),足太阳经在后背,足少阳经在侧面。

  

(3)四肢

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

外侧——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

注意: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5.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 十二经脉的的循行部位 

(1)经络循行图 

(2)循行示意图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

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