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小丸子ariel 2023-03-15 发布于江西

有一年去北京玩,去了清华大学参观。同去参观的当然是很多父母带着的十多岁的小孩子。

有一个清华大学勤工俭学的学生给我们当导游,他一面带领我们参观学校里的各个地方,一面跟孩子们讲他以前的学习方法。他讲到他是文科出身的,以很多省份能考上清华大学的分数来说,一般都是要市里第一,全省排名前十多位的才能达到吧。

他说他文综和语文成绩特别好,回过头去总结自己成绩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就很喜欢读书,说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没有那么多娱乐活动,所以读书成了他唯一的兴趣,他慢慢说了很多他的一些方法和故事。

然后我看到很多家长都低下头跟家里的小孩眨眼,小声说着话,大概意思就是,听见了吧,不用天天就知道上网玩游戏,每天要我们买这个那个却不好好学习,应该多和这个大哥哥学习才是啊。

我有一个同事,经常跟我们谈论他儿子自律性不够。说明明一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一定要磨磨蹭蹭的写到十点多才做完,写一会儿作业就要上一个厕所,写一会儿作业就要找个橡皮,找个卷笔刀,再写一会儿作业就要发会儿呆吃点零食。

其他同事听完都纷纷说,你小孩还挺听话的,就数落起了家里的小孩的其它“恶习”,要么是作业本课本乱扔,要么是每天写什么作业也不知道,糊里糊涂的每天。她们聊着聊着,都唏嘘感叹。

最开始那个同事也感叹说,其实现在孩子课业也挺繁重的,他们也不容易呢。想想自己小时候,还不是像他一样调皮呢,我现在对他的要求我自己又哪能做到呢。就像现在,他经常叫我空闲时间在家陪陪他,我却每天都在外面打麻将,参加各种饭局,我自己也有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呢。

曾经看过一条微博,大意是孩子是世界上模仿能力最强的,你根本不用刻意去教他们怎么做,你只要大踏步的往前走,他们就全部学会和习得了。

《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也就是一本讲述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和成长的书籍。作者是台湾作家小野。

我很喜欢里面的一篇《女儿的七大件》这篇文章,这篇只是讲述了作者的女儿放寒假的时候,由于苦恼自己要完成的七件学校作业,而他帮女儿一起完成的简单故事。在我的印象里,大部分小孩子寒暑假的时候,父母见到他们没有做功课而去玩耍,就立即会呵斥他们立刻回房间做作业。小孩子碰到他们不会做得题目的时候,也鲜有耐心的父母会鼓励他们去思考,去启发他们完成作业的。

而作者是一个很有趣的爸爸,他打着”工作是为更长更好的假期“这个观点,叫苦恼作业的女儿放下作业这件事,携全家去了一趟韩国滑雪,回家之后因为女儿有了一次深刻的寒假旅程,也从放松的状态里回归到了生活,于是写下了一篇《老师的家在下雨吗?》这样有趣的信(她向老师讲述了韩国下雪的所见所闻,而台湾那段时间在下雨,她于是自告奋勇建议老师明年寒假也去韩国滑雪)。

作者说,“我花很多时间陪着女儿完成她的寒假作业,其实也只是在享受这样难得而珍贵的过程,并且让女儿也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来女儿长大了,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我没有太多担心。”

我总觉得,养育孩子应该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一个过程吧。

我们的父辈对于子女只有家长这种角色,他们那个年代会造成他们那种权威严厉的角色,而越来越多年轻些的父母,会在和子女相处的过程中,扮演更多师长和好友的角色。我觉得很多成功的模范家庭,他们并不是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他自己去走上自己喜欢的道路。

正是我们灌输给孩子太多大人世界的东西,灌输太多现实社会的东西,他们才从小就固化和统一化,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世界,以后也会长成那样的大人。我想到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儿女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个性和适合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所以郑渊洁让儿子小学就退学,而女儿继续留在学校里学习。

而这本书的作者,他让女儿儿子选择了他们自己喜欢的路。有人问他为什么在学业最紧张的时候不送女儿去补习班。难道他对她的女儿很有信息的时候,他回答,“如果你问的是考试,我没有信心,因为考试是很现实的,补习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的青春不要被限制在教室里面,我想让她活得从容自在一点,用她喜欢的节奏生活。”

他还说,“有些人的学习是走快速的高铁,有些人的学习会绕一些远路,就只是这样的差别而已,人生未来的道路是无法计算和预料的。”

我们每个人都追求更高更远的层次去提升自己,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我们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学业和能力上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这显然没有错,但是我们也要多关注我们对待生活的感悟能力,我们对人生的幸福感,而不是一直匆忙的赶路。

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