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数次听到来访说:
我真讨厌自己这么敏感!该怎么办呢?还有救吗?
一件很小,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都会引发他们很多的猜测和不安。
重点是,大脑如同自动运转,停不下来。
一位叫嘉妮的来访就是如此。
跟朋友出去玩,她不小心撞门上,朋友说:你最近怎么傻傻的!
朋友早忘记这句玩笑了,她却会一整个旅程,心里都不得劲。
和男生开始交往时,她无比注重细节,在意对方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微小变化。
当对方没有发现她染发或穿了新衣时,她会十分失望。
但对方始终不知道,她为什么生气,以为她在冷暴力。
由此造成感情的不顺,让她不再期待走入一段亲密关系。
这让嘉妮痛恨自己的敏感,自我厌恶,最后只能走入咨询室。
敏感让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感知力,但也可能让人焦虑,造成误会,带来诸多人际困扰。
高敏感的形成,往往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
高敏感的人,他们的成长环境大多是危机四伏的。
比如:母亲对于儿童期的孩子,有十分重要的镜映功能。
像一面镜子一样,母亲的表情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表情和情绪。
面对情绪不稳定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如同生活在一个阴晴不定的小岛上,且没有房屋庇护。
如同在危险丛林中生活的原始人,既要面对狮子老虎,又有食不果腹的生存焦虑,需要时常保持高度警觉。
长期以往,各方面的知觉就会越来越敏感。
但只有这样,才可以存活下去。
放在人身上,发展的就是——“对情绪高度的感知能力”。
它随着环境恶劣或善变程度,逐渐达到顶峰。像一个人的盔甲,保护着主人顺利长大。
所以人际敏感不是一种天生缺陷,恰恰是人发展出来的重要功能。
只是在长大之后,在不适合的场景里,无法自我控制,引发诸多麻烦。
所以,敏感不是我们的错,也不一定要抹杀敏感,而是要学习如何驾驭它。
那么高敏感的人,该如何处理人际困境呢?
关系中的问题,要回到关系中解决。
我们需要慢慢练习三个“客观”:
一是摘除滤镜,客观面对现实。
很多人会把小时候的情感体验,平移到现实生活中。
即使外界一番平静,内心也会创造出“危险”。
例如,有人没谈恋爱之前,特别喜欢一个人,一到要确立关系的时候,就各种担忧自己被伤害。
因为这些“危险”是ta熟悉的,ta已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太多年了,不断地无意识重复。
人的心理体验会给现实加上“滤镜”。
现实的确残酷,充满挑战,但并不是一直、时刻充满着小时候一样毫无准备的风险。
即使在同一地方,你觉得危机重重,说不定旁边的人云淡风轻。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点就是,现实客观化。
每当在一个地方不舒服,和人相处不自在,首先要去验证,是不是自己内心敏感的“创伤后遗症”在作祟。
让自己坚持一下,不要马上逃离,感受内心涌动的情绪,是不是小时候感受的相似的恐惧或担忧。
同时尽量具体化、客观化现实的困难:
现在,我在哪里我面对着哪些人?
他们真的会对有产生威胁吗?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一定是针对我吗?
我可以尝试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你也可以提前构思下对方的回应,然后设计一下对话,但有准备,对方不如你的预期。
不断地重构,具体化,慢慢地,当你对环境的耐受度提升,你会发现对敏感的控制力也会加强。
二是,直面关系恐惧,客观看待他人。
因为与人交往的积极的体验不多,这让“高敏感者”觉得人不可控,关系多变,所以总是害怕冲突。
我曾与一位好友有过严重的冲突,在这次冲突里,我发现,我一直没有敢呈现真实的自己,因为我害怕对方受不了。
当我发泄自己的情绪后,她接住了我,她说,其实她也有同样的困扰,她能理解我。
我们的关系变得比以前更紧密了。
那一刻,我才体会到,首先,我们要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人与人本来是不同的。
这样,你会少很多失望。
最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停止自责,重塑稳定自我。
没有什么比一个稳定的自我,更能让一个人有对内心的控制力。
敏感只是我的一部分,我还有很多个有力量的部分,被敏感所掩盖。
我们是敏感的,同时也是强大的。
不然不可能跨越那么多充满危险的环境,冲破重重障碍,走到现在,来到这里。
如同当年生长出“敏感之翼”,去抵御风险一样。
我们也能通过不断认识自己,完整对自我的认知,并逐渐稳定,生长出一个根深叶茂的内心之树。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