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言教育 | 如何更到位地以学生为中心

 功夫在师外 2023-03-16 发布于吉林

(疫情封在家之前爬山拍的照片)

一  山水不同

“以学生为中心”几乎是突然地,从大一就垂直灌进了我的脑袋里。对我来说,它几乎是一个不可撼动的原则,或者说是口号,以至于我没有细细审视它,分析它,就已经开始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身体力行、呐喊助威。

上面的情形发生,对我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已经发生的。大一刚入校,满腔的教育热情,感性远远超越理性,再加之自己之前遇到的,在我心中极度“自我中心”的老师们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以学生为中心”,让我感到爽快又理所应当,直入我脑。

直到我读了四年,直到我真正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在未来工作单位的实习。那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时期过去了,那个看“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时期,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和我说了再见。山水已不同,朦胧梦幻,待我前去探。

 下意识的反应,往往是一种背离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家,或者,其实我只想问我自己:虽然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多少次,当学生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比如上课不顾教师在讲授就自顾自聊天,或者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大呼“开网开网求开网”时,或者等等吧,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往往都类似“这什么孩子啊”“这学生怎么这样”。

当然,如果看文章的您不是这样的,我无意冒犯。前文已说,主要是想问我自己。

下意识,归因到学生身上。理性一些的老师之后会冷静下来,会分析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啊,自己不够严厉有教师的威严啊等等。只是下意识的反应,几乎不可避免是归因到学生身上。

这种时候,如果问自己一句:“以学生为中心了吗?”我会发现,这样的下意识,是对这句话的一种背离。这个发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陌生,甚至带着一些恐慌,还有一丝庆幸。

 我的真实经历

主要说两类。一类是我做学生,一类是我做老师。

我做学生的时候,会发现,有一部分老师想要告诉我们某个内容很重要的时候,会用反问,很多,很多,很多反问。

“你们真的了解新课标了吗?”“你们现在对教材熟悉吗,读了几年大学对教材还不了解?”“你们知道啥是xxx吗?不知道的话不能算是在这个专业的人了哈!”

一开始,对于这样的反问,我会有种无地自容加上焦虑的感觉。这让我体会到我的缺陷、我的不配得。直到有一次,先上了一堂老师多次用反问问了这门课的一些知识我们是否知道的课,又上了一堂另一个老师更多用陈述句结合生活经历讲人工智能的课,我突然意识到:哎!我是学生哎!你反问的这个,不就是你在这堂课上应该教会我们的吗?为什么不好好说话?为什么非要制造其实往往是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焦虑感?【我不认同这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意识到这个之后,我再观察:天哪!天哪!好多次,反问真的就只是反问,学生没有回答,有时候是沉默,有时候是没有来得及回答,但因为真的只是反问,所以没有解答,也没有提供认知的支架……

那些“以学生为中心”挂在嘴上的人,真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吗?这个问题,我也在问我自己。

实习的一天下课,我在教师机整理学生的课堂作业。两个小男生走过来,他们在我的课堂上比较活跃,我抬头微笑。一个男生作出开玩笑似的告状模样,“挟持”另一个男生,大喊:“老师!他说你教的还没有教学视频好!”另一个男生急于否认和挣脱,我还没来得及反应,俩人已经一溜烟跑出了教室。

我是什么感受呢?说实话,首先我很庆幸他们跑了出去,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反应。我有点生气,觉得不被理解,是啊,我承认大多数学生看教学视频也都能学会,可是教学视频也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啊?并且是为了给那些不记得操作过程的学生查缺补漏用的好吧!真是,真是无语,我也没地方可解释,好无力。算了算了,学生嘛,不懂事,青春期的男生,随便说说,自己估计也心虚,都跑了……

我真的,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老师吗?我刚刚,我刚刚下意识,不也归因到学生了吗?

带着一些苦闷,下了四楼教学楼,又爬上了五楼的寝室,我突然灵光一闪。对啊,我并没有强调这个视频,是让学生在忘记操作的时候看的,算是一个支架。并且我在讲授操作的过程中,总是会下意识说“这个任务很简单”。其实,这个任务确实不难,但当我说完简单之后,学生还会好奇、或者带着一些紧张和专注去看我的操作吗?学生会觉得,既然简单,那我看视频,也可以学得会,做得完。也不考虑这个功能为什么被设计,也不考虑这个老师在讲什么,甚至会在心里焦急:老师啊!你快点把电脑控制权给我们吧!我们能做出来!你也说这个很简单啦!老师啊!既然看视频我们都能学会!你还讲什么呀!

写到这,我突然笑了。是啊,学生真的是来挑战我,让我自我怀疑和愤怒的吗?我意识到,这是学生近似于无可奈何的一种表达,表达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无奈。我看见了,我收到了。我开始进行一些改变。我也开始思考,我的讲授和示范,要带给他们哪一些不一样的,至少是教学视频无法替代的内容?

好像……好像我也没在心里大喊着“以学生为中心”,我只是看见了他们,他们的疑惑。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是我去听另一个老师的课的时候,那位老师给学生连接网络了。我身边的一个学生打开浏览器,搜索“乌克兰”。我大为震惊,再看另一个男生,搜索最新的篮球赛事。为什么我们要视学生上网的需求为洪水猛兽呢?对于一些住校生来说,或者对于高中生而言,信息技术课,某种程度上是离外面的世界很近的一个窗口了吧!并且学会合理使用网络,本身也是信息时代数字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呀!

好像……好像我也没在心里大喊着“以学生为中心”,我只是看见了他们,他们的需求。

用《俗女养成记》里面陈嘉玲事业爱情双重打击回到台南路过小时候玩乐的“鬼屋”时,看到售价刚好和自己户头里的数字一样,大喊Its a sign一样。

意识到之后

是可喜的。

我也会在我的课堂开始的时候问学生:“大家还记得前两节课都做了什么内容的任务吗?”学生:“不记得。”说这句话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真诚的,但也有一部分,是那种起哄式的。我都能接受,因为每个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遇到的老师问这个问题得到的反馈也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态度。

我要做的,就是认真带大家回顾一下,既然课堂一开始的诊断告诉了我大家不记得,那我就不能让这个问句变成反问,更不能在心里:呵呵,果然这就是非高考科目的待遇啊。

一周见一次,不记得其实很正常。问这句话,是因为这堂课的任务内容又回归到第一次课的素材上,任务不同,需要唤起学生的记忆进行比较。同时,也为了防止学生下载完素材感叹“怎么又是这个素材,不对啊”的课堂无序。

讲解操作的时候,我不再随便对任务进行难易程度的评判,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个功能,要用在什么场景之下。学生请求开网时,我也不再觉得这是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轻视,而是给他们承诺,当然也是我的带教老师给我的承诺,下节课给他们上网。并且,对于教学视频这样的资源,我会认真强调:“大家遇到问题或者困难,可以问旁边做出来的同学,可以问我,也可以看教学视频,一定要想办法,去解决。”

我不敢说我做得是满分答案,但确实课堂纪律和教学效率,在我实习的最后一堂课,给了我震撼。原定45分钟完成的课堂任务,因为我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并改变了讲授的语言习惯,并且将可以提供的帮助进行了明确,30分钟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最震撼的场景,是我把电脑控制权交给学生时,没有任何的“终于回到我手里”的感叹声和交头接耳,咔嚓咔嚓的鼠标声音,好像是在考试。最开心的反馈,是我在演示的时候,下面几个学生由衷地说:“哇,好神奇!”

看见的力量

我看见了。看见了对方隐藏在挑衅和玩笑下的疑惑和需求,看见了自己内心对于学生肯定的渴望。

我看见了。看见了我的偏见,看见了我的局限,“看见”,让我意识到我没有那么以学生为中心,但如果看见,却也能更到位地向其迈进。

最近读罗翔老师的书,上面介绍了一个悖论——我们很难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又怎么会知道,我们是不是有什么不知道的,却是学生成长,正好需要的呢?

珍惜每一个矛盾点,虽然矛盾带给我们的第一反应,像豌豆公主感受到那颗豌豆的不舒服一般,但那或许,是一个看见彼此的机会。教师和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到的风景或许也大不相同,当感受到那个sign时,是时候,目光对视,看见彼此。

也可以自我中心一点

除了往“以学生为中心”迈进,我开始认为教师也要自我中心一点点。毕竟,功夫在师外,要给自己时间观察、学习、成长、实践。这样也是为了,更到位,以学生为中心。

感谢看到这里!试着设立了一个留言小程序,如有想法,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