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日杂记5 | 2022.11.27 思考与幸福

 功夫在师外 2023-03-16 发布于吉林

(一)

上午骑车半小时去送东西,回来的路上,在一条道上发现此路前方不通,遂刹车。后面一辆电动车速度应该比较快,伴随着“啊啊啊”没完全刹住撞到我车的后方。

我一回头,一个年轻的女孩慌张地不住地说着“不好意思”“对不起”一类的话,她的车很小巧,双方都没有什么损坏。我下意识的反应是解释我为啥要刹车,我们一起掉头,找到了其他的路。

(二)

下午收拾办公室,做了两个改变。

第一个是彻底不用学校给我配的电脑,且将其挪走不放在我的桌子上了。抽签的时候我抽到了旧电脑,使用感觉很糟心。太卡、太慢,何况我还是个信息技术老师,下载个软件什么的情况经常出现,但很多需求都无法满足。其实已经很久,它只是摆在我的办公桌上,不被使用了。直到昨天对进行了关系上的断舍离之后,今天冲出了之前内心奇怪的“如果我不用学校配的电脑工作好像就错了”的阻碍。我保留了外设,键盘和鼠标接到我自己的笔记本上,桌面空间一下子大了许多,心情都舒畅了。

第二个是把办公室里的我的柜子用起来。此前被强调有些人是没有柜子的,让我有种“我有柜子是不应该的”负罪感,以至于很少使用。今天把自己爱看的书、专业相关的书,以及一些学校发的学习资料和周边,都摆放了进去。还没有满,但心里已经都是满足。

(三)

收拾完办公室,王导分享了一个直播,陈向明教授团队所做的《教育叙事研究让我们化茧为蝶》的讲座。本来只是打开随便听听,但莫名感觉和我自发在做的事情有类似之处,同时,她们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更为专业的实践。

最让我激动的其实是,这个讲座既有专家的参与,也有一线老师的分享,最后以专家的升华和集体的答疑结束。听讲体验太好了!

在这里做一点笔记吧。

张冬云老师分享的是她面对普通班级里的一个特殊孩子的心路历程和实践经过。提到了教师的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她说,后来她意识到,孩子比问题本身更大,更重要。真是这样的,往往遇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下意识就是归因到学生,然后想着解决问题,却忘记了对面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个性的,甚至还相对脆弱的个体。

何晓红老师着眼的则是教研员与教师、教研员与副校长等同事之间从互相不理解到逐级理解的过程中,教育叙事等发挥的作用。提到了复杂性的系统思维,经历了情感澄明、差异识别和身份确认的分析一步步明晰。

李紫红老师虽然是大学老师,但她分享的情境我很有共鸣。她分享的是带了基本上同样的两个班级,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我平时也是这样的,我有12个班级,哪怕都是一样进行教学,但感受会非常不同。说实话听了分享,感觉我此前的分析和应对还是有些道理的。她的讲座里介绍了三维叙事探索空间,也就是从时间维度、社会维度和地点维度进行探究。同时她后续做的干预让我很感兴趣,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找到了在成绩表现上同质的班级学生背后不同的性格、偏好、过往经历的不同等等。最关键的是,她花时间分享了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了自己的性格,进而说明为什么A班更喜欢她配合她,而B班则出乎意料不喜欢她。

这让我想起我今年4月份写的一篇文章自言教育 | 如何更到位地以学生为中心,这篇文章我至今都非常喜欢,当时还特意搞了个小留言区,希望能有人一起讨论。可惜的是,没有。可能是感兴趣的人并不多。我在这篇文章里,分析了我作为学生的过往经历和感受,以及我们要怎样对待学生,怎样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最后我提出“也可以自我中心一点”,是因为我发现我们作为学生曾经的经历,对于我们投入教学之后偏好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或学生气质,都会有影响。然而在当时,我还没有正式入职。入职之后,我的感受是更深刻的。我自己是一个很有想法、很需要一个能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的环境的学生,并且喜欢“特别”,故而我的课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会主动表达他们的思路和需求,也会有一些甚至很无厘头的创意。但我真的非常喜欢这样的氛围,而面对整体非常乖巧、无比配合且反馈较少的班级,我反而会有些无所适从。这是我的个人因素决定的我与学生互动时的感受。

回到讲座,她提出防御型课堂、愉悦型课堂分别是不配合和配合的班级的课堂风格,而接纳型课堂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她整体的研究过程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都不害怕课堂中的矛盾,也让我更加确认这条路没错。

冯国蕊老师则从家校关系出发,分享了构建跨界共同体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提倡差异是资源。最让我震惊的是,类似家校联系会的这种场合,她会邀请学校的校医也参加,真的是跨界者们一起竞选意义协商、视角再造与实践重构。

最后陈向明教授总结时,提到了教师“顿悟式”学习机制。是啊,成为老师的我们最关心的似乎都是学生的学习,我们自己的学习也非常重要的。她说,开悟往往出现在人放松的时候,但是需要有一颗准备好的大脑。确实是!我好多想法都是洗澡的时候想到的。

总之这个讲座,让我今天心情非常好!感谢王导嘿嘿。

同时,仅代表我个人感受,我觉得她们团队所做的,与朱永新教授团队的“新教育”其实是一个闭环。不仅理论相互补充,实践相加起来也更加涵盖教育的整个过程。不过,不过,不过,这只是我单纯的感受,或许这些大家的团队直接早就是合作的!

对啦,这个讲座的过程中听到了好几本书的推荐:《被讨厌的勇气》、《教育的美丽风险》、《漫步教师心灵》。还有,过程中有个开视频的老师在打字做笔记,摄像头拍到她的手指动来动去,好像千与千寻里面的锅炉爷爷,哈哈哈写到这很开心,为自己听到了这么好的讲座感到开心!为他们团队所做的真正改善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感动!

(四)

下午还看完了一本书——《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之所以吸引我,倒不是因为我前几年发现的我也是高敏感的类型,而是“幸福”二字。

我早上起来看到豆瓣一个友邻转发了一个关于幸福的观点,很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

这本书我是囫囵吞枣读完的,主要作用是结合自己的经历验证了一些内容,同时得到了优化自己生活的小方法。像亲近大自然、记录生活里的小小喜悦以及善用直觉我已经应用于我的生活中了,但有一条让我释怀了以前不能释怀的。

“重视自身幸福并不等于对现在正在承受痛苦的人视而不见,而是说首先要让自己幸福地生活,尽情追求安心和喜悦,然后再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不必过分被他人的痛苦牵绊,坦诚的把目光投向自己今后想要感受的、想做的事情吧。”

这让我想到我曾经发现我不敢一直幸福或是在某些场合幸福。比如教资考试出成绩后,我通过了,但是投入很多的朋友没有通过,对此我所产生的负罪感,甚至痛哭流涕觉得自己不配得。这样的事情若是与不了解我的人说,只会觉得我矫情,但今天读到这段,不仅意识到确实是会出现这种不会引导自己感受且共情能力不会用的情况,而且还得到了温柔的建议。整体上还是挺推荐的哦!

(五)

看视频,有句话很触动我:“太完美的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所以啊,不管是容貌还是其他方面,没有必要非得往一个完美的人造的标准去靠。

(六)

和朋友聊最近很迷蔡志忠,迷他的作品也迷他本人。结果朋友说,蔡志忠的书是启蒙,每本都看了二十多遍。难怪啊难怪,这位朋友身上总是有禅意。我也打算慢慢读一读品一品。同时我们聊到,现在的很多矛盾,本质上都是情绪没有处理好,而非逻辑与事实的问题,不仅契合了我最近的经历,也确实在集体意识上有所体现。

(七)

生活里的悲戚又好笑的段子:

今天算是充满思考与幸福的一天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