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广西21-灵渠

 史客郎骑行 2023-03-16 发布于湖南

下午2:45骑到兴安县城,城阙柱上刻着郭沫若的评论:“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应该是从贾谊的《过秦论》而来。

到酒店放下行李,赶去灵渠景区,灵渠是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进门不远是四贤祠,曾经改造为文物陈列室,现在又改回四贤祠,供奉史禄、马援、李渤和鱼孟威。史禄修建灵渠,马援征交趾时据说疏浚灵渠,李渤建陡,鱼孟威修陡。‍‍‍

《百越先贤志》载:“禄仕秦以史郡。”史为官职,禄为名。史籍记载仅此而已,后世只能称他为史禄。

兴安地势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东南为海洋山,西北为越城岭,中间就是湘桂走廊。兴安处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之间的分水岭,湘水北去,漓水南流。湘江上源的海洋河与漓江支流始安水的距离最近之处仅1.7公里,但这两条河高差足有7米。

如何让一条河流向高出7米的另一条河?这在现代可能易如反掌,但秦代的水工还没有掌握这样的技术。好在在临源岭附近两条河的高差只有1.1米,只要建一个小小的拦水坝,再利用临源岭坚硬的岩壁,就可以将海洋河水引到始安水。

灵渠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两千多年,其间有记录的大修就有数十次。它在创建时和运行初期究竟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但它可以通航并实现大量运输,可以推测禄至少完成了湘江边的拦水坝工程,即后来的大小天平,而且开挖了一条渠道沟通始安水。

大小天平是灵渠的核心,斜向南渠的叫小天平,长127米;斜向北渠的为大天平,长343.3米。大小天平截断海洋河,形成一个小小的水库:镁潭,解决了两大水系的高度差问题。

小天平

大天平

大小天平、镁潭、铧嘴

大小天平的臂长与灵渠的分水比例有关系,在丰水季节,北侧需要溢流的洪水远远超过南侧,所以大天平更长。但要实现(南)三(北)七分水,主要还是靠调整渠道坡度和弯曲度来实现。其中短促的北渠是调整的关键,从现存的北渠来看,有两个180度的大弯,巧妙地延长了渠道,降低了流速。弯弯曲曲的北渠是灵渠2千多年前就能实现通航,至今仍能保持按比例分水的关键之一。

海洋河河床多沙砾和鹅卵石,筑坝很难稳固。古人巧妙地利用最简单的技术和材料来实现:

  • 以2米多长松木打桩,再于木桩间横铺一层松木,桩间填满沙泥和卵石,再砌上石块,使得“水浸松木,千年不腐”。

  • 落水面砌成10:1的坡形,用长块片石直插,鳞次竖排,即鱼鳞坝。水在斜坡滚落,冲击力减弱80%,降低激流对坝底的冲击掏空损害。

  • 在坝顶平铺巨石,受当时开采和运输条件限制,建坝石块不能太大,技师在对接的石块凿出铆接的凹槽,灌注熔化的生铁,使石块固紧在一起,成为一个刚性的整体。

同样的筑坝技术在上海发现的元代水闸中可见,符合宋代《营造法式》的规范

不过鱼鳞坝技术晚至明代才成熟,秦代的史禄、唐代的李渤不可能采用。

铧嘴是大小天平的辅助设施最早记录出现在唐代,其前锐后钝,呈不等边四边形,顶部尖角,可以起到平顺水流、分水导导航等作用。

1975年在天平坝附近出土一件古代的水平测量仪,其石柱顶部凿有凹口,柱身凿一方形穿孔。测量方法是:在大小天平坝同等距离的地方各立一根标杆,石柱下方穿孔插入一木杆转动石柱,通过石柱上方穿孔凹槽,找到相等的水平点即可施工,使大小天平坝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从而保证大小天平“称水高下,恰如其分”的壅水和溢流作用。

询问潘越,他确认这与现代水平测试仪器的原理差不多。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渠,举秦国全国之力,历时十年建成;都江堰,举蜀郡全郡之力,用了三年的时间;灵渠,以史禄一人监造,利用远征军的一部分人力,不到一年就建成。

史禄修建的灵渠是其最早的形态,不可能多么完备,勉强沟通湘江与漓江水系,很可能大部分的物资还是需要远征军人挑肩扛,才能翻山越岭,对于秦国征服岭南的作用有限。“平南越”这么大的事件在秦代及后世的史料里比比皆是,但根本没有灵渠的记载,也没有古人惯以记载功勋的“勒石”。今天看到的这么一项完善、伟大的水利工程,应该是2千年来各朝各代叠加的积累。

马援疏浚灵渠的事基本上是一个传说,而且以今天灵渠的情况来看,疏浚是多此一举,如果传说还有点依据,恰恰说明当初的灵渠结构远远谈不上完备。

灵渠陡门出现的最早记录是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当时李渤任桂州刺史,主持重修灵渠。陡与现代的闸相比,形态上差异很大,但作用、原理完全一样。李渤修的陡是简单的竹木结构,因病监督不力,以致于几十年后又进行了一次大修,主持者为鱼孟威,咸通九年(868年)开始任桂州刺史。

鱼孟威留下《桂州重修灵渠记》,提到“其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增至十八座”,该碑记也是历史上首次提及灵渠的漕运功能。到北宋,摄广西帅事的李师中将陡门增修至36座。运河开通至此,1000多年间,从最初的一泻千里,到需要36座陡门构成多级船闸,说明运河水位可能在不断下降。也可能是因为唐代以后漕运的需求陡然增加了。

灵渠陡门有一套特别的塞陡工具,需要人工控制,因此特设陡军,每个陡门由渠长和渠目等1-2人专职负责。兴盛之时,陡军非常繁忙,“陡军三十六,启闭无时休”。十多年前,随着最后一位陡军去世,陡军这个群体已经完全消失现在景区内的第一陡就是一个摆设,驻足观看的游客几乎没有

灵渠上建有多处溢流堰,如泄水天平、马嘶桥溢流堰、竹枝堰、回龙堤等,它们的坝顶高度略低于渠岸,平时可以当作堤岸,汛期则可全坝顶溢流泄洪,从而保证渠岸安全。

泄水天平在南陡以下1公里,在正常年份的洪水量都能由此排入湘江故道,其坝顶还建有石墩、石桥,是从兴安县城去大小天平的主要通道。

灵渠的工程设计随处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有一个水利专家说过:“像灵渠这样工程量不大,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贡献卓著的水利工程,我们很难找出另一个......无论是三七分水的渠首枢纽,还是巧激六十里的渠道,皆朴实无华、融于自然、宛若天成。”

是啊,为什么我们很难找出另一个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