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韩非子·解老》

 昵称503199 2023-03-17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图片

子学遗珍

《韩非子·解老》

题注

《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二篇为道家经典《老子》的重要注解与阐释著作。先秦法家本为极其凌厉之学问,多有真切喜人之处。凌厉之法家与道家本一脉相承,故学者有“道生法”一说。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子,荀子虽为儒家巨擘,但学通百家,受老子影响极深,作为其学生的韩非子也自然难免受到老子的熏陶。本文是想说明儒家的仁义于治国无益,故引用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讨论仁义礼智的话来阐释证明自己的观点。《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两篇,第三十八章是《德经》之始。而据1976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的记载,《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则此篇便是全书之始了,可见其重要。韩非子引用老子之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见其学术渊源与道家颇深。

正文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点评:此一段重点在于论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一句。按照韩非子的理解,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这和老子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这种观点与佛家《金刚经》中的观点也很相近,自以为成佛便是未成佛。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点评:这一段说的是,不因为某种利益去表现仁德。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点评:这一段说的是,不因为某种利益去表现义。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

点评:礼是用来表明内心感情的外部文饰,君子的行礼,是为了他自身的需要;为了自身的需要,所以专心一意地对待它而使它成为上礼,一般人三心二意,所以“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总的来说,上礼和下礼的区别是一个发自内心,一个出于规矩。

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点评:这一段论述的是“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道是核心,德是道的功效,仁是德的光辉,义是仁的表现,礼是义的外观。道是最根本的,礼是最浅层的,所以老子说:“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点评:道是本质,礼是修饰,所以或多或少带有功利色彩的法家、墨家、道家等学派都有鄙薄礼的倾向。

参考译文

德,是内部所具有的。得,是从外部获取的。(《老子》中的)“上德不德”,是说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外露。精神不外露,那么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就叫做德。德,即得到自身。大凡是德,都是用无为来积聚,用无欲来成就,用不思虑来(得到)安定,用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那么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虑了,(那么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才有德。”

推崇无为、无思作为虚的原因,是说人的心意不受任何牵制。那种不懂道术的人,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那种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人,他的心意常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虚,是说他的心意不受牵制。现在被虚所牵制,就是不虚了。真正做到虚的人在对待无为上,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就虚了;虚了,那么德就充足;德充足了叫做上德。所以(《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仁,是说内心高兴地去爱别人;(是说)喜欢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喜欢别人遭到祸害;(是说)发自内心地抑制不住(感情),并不是为了求得报答。所以(《老子》)说:“上仁表现出来不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

义,是指君臣上下的联系,父子贵贱的差异,知交朋友的交往,亲疏内外的分别。臣子侍奉君主适宜,下属依恋上司适宜,孩子侍奉父亲适宜,卑贱礼敬尊贵适宜,知交朋友的互助适宜,内亲外疏适宜。义,就是说处理各种关系适宜,适宜的才去做。所以(《老子》)说:“上义表现出来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

礼,是用来体现感情的,是各种义的有条理的表现,是用来规定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的,是表明尊卑、好还是不好之间的区别的。内心依恋而不能表达,所以用小跑、谦恭地行礼来表明它;心里确实有所爱慕而对方却不了解,所以用美好动听的言辞来申述它。礼,是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外部文饰。所以说,礼是用来体现感情的。大凡人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有所动作,并不懂得这种动作就是自身的礼。一般人的行礼,是用来尊重别人的,所以有时认真、有时懈怠。君子的行礼,是为了他自身的需要;为了他自身的需要,所以专心一意地对待它而使它成为上礼;上礼专心一意而一般人却三心二意,所以(两方面)不能互相呼应;(两方面)不能互相呼应,所以(《老子》)说:“上礼实行了却没有人响应。”一般人虽三心二意,圣人仍然保持恭敬,一举一动都遵守礼,毫不懈怠。所以(《老子》)说:“(圣人)捋起衣袖、伸出胳膊激奋地继续行礼”。

道有所积聚而积聚又有所功效;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实际表观而实际表观有光辉;仁,就是德的光辉。光辉有它的色泽而色泽有表现它的事情;义,就是表现仁的事情。事情有礼的规定而礼有文采的外观;礼,就是义的文采外观。所以(《老子》)说:“失去道之后就失掉了德,失去德之后就失掉了仁,失去仁之后就失掉了义,失去义之后就失掉了礼。”

礼是情感的描绘,文采是本质的修饰。君子采纳情感而舍弃描绘,喜欢本质而厌恶修饰。依靠描绘来阐明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依靠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是坏的。用什么阐明它?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事物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因此父子之间的礼纯朴自然而不拘形式,所以说:“礼是淡薄的。”一切事物不能同时旺盛,阴和阳就是这样;事理总是正反相互排斥的,威和德就是这样;实情深厚的描绘就淡薄,父子之间的礼就是这样。由此看来,礼节繁琐,是内心真实感情衰竭的表现。既是这样,那么行礼这事,是为了沟通人们朴实的心意的。一般人的行礼,别人回礼就轻快欢乐,不回礼就责怪怨恨。现在行礼的人本想致力于沟通人们朴实的心意但却(给众人)提供了用来互相指责的借口,能不发生争执吗?有争执就乱,所以(《老子》)说:“礼,是忠、信淡薄的表现,是产生争乱的开端。”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 责编:杨衢 

 审校:付婷婷 / 美编:杨衢

往期精选

经亦求精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李夫人赋》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鵩鸟赋》

史海探珠

文言观止 | 史海探珠——《汉书·刘泽传》

文言观止 | 史海探珠——《汉书·随何传》

子学遗珍

文言观止 | 子学遗珍——《韩非子·二柄》

文言观止 | 子学遗珍——《荀子·王霸》

集英咀华

文言观止 | 集英咀华——《座右铭》

文言观止 | 集英咀华——《遗黄琼书》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申请转载或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想要获取更多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参与投稿/提建议/加入全国语文教师群

可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杨衢微信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