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嫡长子继承制早就确立,但在实际宫廷生活中,并不尽然,由嫡长子之外的其他人继承帝位的情况并不罕见。其中由宗室身份继位者,更是频见于中国历史。以南朝而言,几乎历代皆有宗王继位者,陈朝亦然在陈朝的帝系传承中,陈蓓、陈琐皆由宗室而登帝位,在陈朝仅五帝的情况下,这个比例是不低的。 ![]() 陈宣帝离世之后,陈叔宝与陈叔陵也对帝位进行了争夺,最终陈叔陵失败,陈叔宝继位即陈后主,此亦为宗室干预帝位传承的重要事件。今详论陈朝宗室或继承或争夺帝位过程中之具体细节,以求有所得。 陈文帝继位与陈昌之死 陈武帝陈霸先去世之后,陈霸先唯一的嫡子陈昌身处北周未能及时还朝,故由其侄陈宿继承皇位,是为文帝。陈蓓的继位与后周太祖郭威因无子而传位于内侄柴荣不同,陈霸先并非无子,在有皇子的情况下由皇侄继位,其中缘由值得深思。此外,陈霸先之子陈昌不仅未能继承皇位,还在文帝即位之后不久,便于还朝途中溺水去世。陈昌之死看似是一场意外,但实际上此事与陈蓓的继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 陈文帝继位之条件 文帝陈蓓在南朝皇帝中属较有作为者,他的继位看似是时局造成,但实际上,文帝的继位离不开自身的素质及努力。文帝在登上帝位之前便已经显露出过人的才干,在陈霸先的亲族子弟当中相当突出。 李磊认为陈霸先对于士大夫及士大夫们创造出来的文化,有一种身份低微者长久以来对于社会核心成员的崇拜和模仿。因此,陈霸先成为最高统治者之后,对于士族文化相当崇尚。 《陈书》卷三《世祖纪》记载陈蓿显然有士族之风,与陈霸先的善武力截然不同。陈蓓的士风不仅使其得到了陈霸先的欣赏与喜爱,被委以重任,更重要的是,士族阶层在当时朝廷中仍有重要影响力。 ![]() 因此,与士族相类可以帮助陈荷融入士大夫之中,从而获得士族阶层的认可。陈蓓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与士大夫保持一致,是其得到士族拥护与支持的重要因素。陈蓓颇具军事才能,继位之前亦屡立军功。 担任吴兴太守时,平定境内的反叛之徒;陈霸先北征广陵时,其作为前军,每战必胜;征讨杜龛及张彪时,亦立下了赫赫战功。此外,对于江南山越中之不附者,陈蓓也前往平定,并因此“威惠大振”陈儐所立的军功使其在军中乃至朝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取得了很高的声望,这对之后的继位亦有帮助。 陈朝建立后,武帝陈霸先即大封宗室,宗室疏属陈拟、陈慧纪等人都被封为县侯,担任要职。陈蓓在宗室当中与陈霸先的血缘关系更近,且功勋卓著,因而封赏比他人更为丰厚。 ![]() 陈霸先称帝后,陈蓓即被立为临川郡王,还担任侍中、安东将军,加上武帝将“军储戎备”都委任给他,因而在武帝时期,陈蓓实际上掌握了陈朝中央的军政大权,这对其继位是相当有利的。 陈禱在军政等方面表现突出,又为武帝之侄,武帝对其十分器重亦合乎情理,但仅以此作为武帝将皇位传给陈蓓的理由,还不足以使人信服。况且不能忽视的是,陈昌作为武帝当时诸子中仅存世者31,深受武帝的爱重。 景历辅之。陈霸先除了安排蔡景历这样的开国名臣辅佐陈昌之外,还派陈郡谢哲、吴郡杜之伟等名士教授陈昌士大夫的学问,足见陈霸先对于陈昌的期望之高。陈昌本人也没有辜负武帝的厚望,“读书一览便诵,明于义理,剖析如流”。 ![]() 虽然后来陈昌被纳质北方,但是陈霸先即位之后,“频遣使请高宗及昌”。由此可以推断,武帝并没有因为陈昌身在北周而弃之不顾,就皇位继承权而言,陈蓓无法直接越过陈昌而径自当之。 总而言之,武帝在个人感情方面偏向陈昌,陈禱在继位权方面没有优势,况且按照正常的继位顺序,继承皇位的应该是皇子陈昌而非皇侄陈蓿。陈霸先崩后,仅由于陈昌未归国便由侄子陈蓓继位,这其中看似合理却又疑点重重。 ![]() 《陈书》中关于文帝的继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是卷三《世祖纪》中所载“高祖崩,遗诏征世祖入纂”,认为高祖遗诏命文帝继位,这在上文己有说明,陈武帝不可能舍弃自己的嫡子而直接让陈蓓继承皇位,所以此种说法缺乏说服力。 第二种是《陈书》卷七《高祖章皇后传》与卷一六《蔡景历传》所载,武帝崩之后,章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人商议,认为当时的局势是“外有强寇,朝无重臣”,因而陈蓓得以顺利继位。 对照《南史》卷一二《陈武帝宣章皇后传》,章皇后并非未曾考虑让陈昌继位,但因当时陈昌在北周未归,无法立即赶回朝中,而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才使得陈蓓有了继位的机会。 ![]() 第三种是《陈书》卷八《侯安都传》所载此处直指陈蓓是在侯安都威胁大臣和逼迫太后的情况下,半推半就继位的。此种说法认为章皇后并非自愿让陈僖继位,反而是因为陈昌的缘故迟迟不肯下令,最终被侯安都以剑相逼才不得已交出玉玺让陈瘠继位,这就与第二种说法产生了矛盾。 就情理而言,章皇后作为陈昌之母,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儿子,因此第三种说法的记载更合乎人之常情。 陈昌之死与陈文帝皇位之巩固 陈昌本为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若陈昌在国内,那么无论如何不可能直接由陈蓓继位,因此陈昌是陈宿皇位的最大威胁。这一点从北周遣陈昌归国的时间节点亦可以佐证。陈霸先称帝之后,周人明了陈昌作为武帝嫡子,虽未被明确立为太子,但仍为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故高祖在位之时不遣其还陈,一直留作人质。北周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利用陈昌来搅动陈朝政局。 ![]() 永定三年六月,北周便己遣陈昌还陈,但是直到天嘉元年三月,陈昌才入境,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陈书》卷一四《衡阳献王昌传》记载,是时梁朝旧臣王琳将永嘉王萧庄“迎还湘中,卫送东下”,于长江中游地区作乱,陈昌只能暂时居于安陆。 直到侯瑱大败王琳后,陈昌才终于得以南归,但是还未至陈朝国都便己溺死江中。关于陈昌之死,历来颇有争议,尤其是陈昌作为原本的皇位继承人,居然在还朝途中意外去世,这不免让人将陈昌之死与皇位继承联系起来。 陈昌得知陈倩继位之后,内心不平,而陈蓓亦明陈昌身份的特殊性,因而对陈昌的归国有所忧虑。陈蓓自知陈昌实为“太子”,虽然内心不快却还有意表现出让位之意。 ![]() 侯安都深明文帝此时的真实想法绝非是让位于陈昌,所以为了彻底消陈蓓的顾虑,侯安都主动提出迎接陈昌还朝。 《资治通鉴》载:侯安都以功进爵清远公。以杀昌之功也。侯安都所立之功劳便是杀陈昌。侯安都溺死陈昌,为陈蓓铲除了皇位的最大威胁。这样陈昌之死的原委就很清楚了,陈昌是由侯安都直接杀害的,而背后的真正主谋实为陈蓓。 既然陈昌是被陈蓓所害,这就从侧面验证了陈蓿的皇位并非是通过武帝遗诏所取得,也不是在章皇后的授意之下继承大统,而是由于文帝把握陈昌不在国内的有利时机,继而通过复杂的朝廷斗争所取得。陈昌对文帝来说是其帝位一大隐患,是影响其继位合理性的最大障碍,所以陈昌不得不死。 ![]() 陈宣帝篡位自立 陈文帝由宗室继承皇位,开创了陈朝宗室继位的先例。陈文帝崩后,其子陈伯宗继位,但仅二年之后便被安成王陈琐所废。陈顼自立为帝,是为宣帝。陈顼在文帝朝便已受重用,陈废帝即位之后,更是凭藉辅政大臣的身份不断扩大自身权势,朝政基本归其一人。最终陈顼也以宗室身份登上皇位,成为陈朝的第四任皇帝。 陈顼篡位之条件与准备 陈宣帝陈顼乃陈霸先兄陈道谭之次子,即陈武帝之侄、陈文帝之弟。陈顼曾在西魏、北周长达八年,¥在此期间,陈霸先代梁建立了陈朝。陈霸先称帝后追封其兄陈道谭为始兴郡王,而陈道谭己于侯景之乱中去世,且长子陈蓿已受封为临川郡王,于是便由当时身处关右的次子陈琐“遥袭封始兴郡王”。陈文帝即位之后,陈顼仍未还朝,文帝“以本宗乏饗于天嘉元年,十月下诏,陈琐便由始兴王转封为安成王。 ![]() 天嘉三年三月,陈琐终于得以回国。陈顼归国时三十二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年纪,处于当时朝廷上的最佳年龄段。陈顼多年身居朝廷,但一回国便担任要职,这固然是因为陈琐自身的才干,更关键的原因是当时陈朝宗室成员稀少,陈顼是为数不多的能被委以重任的宗室。 吕春盛指出:“文帝之所以不得不重用其弟陈顼,或许是与陈皇室势力单薄有关。东朝建立之后,武帝陈霸先仅有一子陈昌尚存,而陈霸先的兄弟陈道谭和陈休先均早逝,陈道谭有二子陈荷、陈顼,陈休先有一子陈昙朗。 陈昌在陈葡即位后被杀,陈昙朗为齐人所害,此二人既己逝,陈霸先子侄中便仅剩下陈宿、陈顼二人。永定三年文帝即位时陈伯宗才五岁,文帝其他诸子年纪更小,不具备参政的能力。因此,陈文帝当时所能依赖的宗室近亲仅有陈顼一人,陈顼能在回国后随即受到重用且迅速升迁,其原因不言自明。 ![]() 天嘉六年,陈顼为司空,当时便“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即使有徐陵弹劾使其“免侍中、中书监”但仅一年之后,便因陈文帝病重,需人处理朝政,陈顼地位反而比之前更高。 陈文帝在去世之前,任命陈顼为尚书令辅政。太子陈伯宗即位之后,由于年纪尚小,陈顼又录尚书事,实际上掌握了最高权力。在南朝,录尚书事的权力普遍被削弱,而陈顼录尚书事时权力却得到扩大。 陈顼之录尚书事便是其为篡位所作的过渡。此外,陈顼还通过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军权。都督中外诸军事可以代表皇帝统率全国的军队,地位显赫,因此这样的职位并不常设。陈顼通过担任录尚书事和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因此能够势倾朝野乃至废帝自立。 ![]() 陈顼废帝之前不仅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扩大手中的权力,还借机铲除异己,将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陈顼首先要消除的是几个辅政大臣的势力。由于陈文帝的遗诏中并未明言辅政大臣的人选。因此,刘师知与到仲举二人虽然“恒居禁中参决众事”,但是当陈顼带着三百人入居尚书省后,实际上掌权的仅有安成王顼一人。 陈琐录尚书辅政后权力日重,“甚为朝望所归”这对幼帝陈伯宗而言是极大的威胁,因而皇太后及刘师知等人设法采取措施削弱陈顼的势力。 光大元年,刘师知与到仲举等人“遣舍人殷不佞矫诏令高宗还东府”企图使陈顼离开中央权力中心。但是此举没有成功,反倒在事情败露之后,沈后及废帝恐累及自身,将责任推到了刘师知等人身上,于是陈顼借此机会将刘师知赐死,而到仲举也被罢免官职,“自是政无大小,尽归高宗”。 ![]() 刘师知等人的计划失败后,沈后为了保证废帝皇位的稳固,在打击陈顼势力方面还有过一次努力。陈顼在独掌朝政大权之后,进一步打击朝中的残存势力。到仲举与陈顼一同受遗命辅政,他在经历“矫诏”计划失败后,虽保住了性命,但被罢官“废居私宅”。 韩子高是文帝最为宠信的大臣,在陈顼辅政之后,他早就因为自己所掌兵权过重,“深不自安”对于陈顼来说,如果想要将朝廷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到仲举与韩子高是两大阻碍,必须将此二人铲除。 于是在刘师知死后不久,陈琐借口有人告发韩子高与到仲举谋反,将二人抓获,并于狱中处死。帝诏以皇帝的名义肯定了陈顼在朝中的地位,这表明陈顼当时己经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权,甚至连废帝也为其所控制。 ![]() 时任湘州刺史的华皎与韩子高都是文帝的旧臣,韩子高死后,华皎起兵叛乱。陈顼派吴明彻前往征讨,最终华皎兵畋,在逃亡江陵时被杀。至此刘师知、到仲举、韩子高、华皎这四位武帝、文帝时期的重要人物都被消灭,朝野内外基本没有能与陈琐抗衡的势力了,陈顼的废帝自立便指日可待。 陈顼能够达到势倾朝野的地步,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身边谋臣与亲信的帮助。在陈琐的谋臣之中,毛喜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徐陵在文帝朝曾经弹劾过陈顼,但是到了废帝朝,徐陵却反而成为了陈顼的得力帮手,参与到陈琐篡位自立的过程当中。 ![]() 徐陵在陈顼即位之后能够得以封侯,并且屡屡升迁,甚至两次担任领军将军,这与其支持陈顼篡位自立不无关系。除了毛喜与徐陵两位文官外,武官中的吴明彻与周宝安也助陈琐废帝自立。张金龙指出:废帝时领军将军吴明彻与左卫将军、卫尉卿周宝安二人在当时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人的支持是陈顼在朝廷斗争中获胜的关键。” 华皎在湘州作乱,吴明彻前往平定,这对于消灭地方反陈顼的势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周宝安在废帝朝担任卫尉卿一职,负责宫城门的防守,位置十分重要,故陈顼得到周宝安的支持,便能在宫廷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