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蓝出CP,瓷器届也不例外,早在几百年前,国人就读懂了这种精妙配色,并运用在了瓷器上,烧制出优雅别致,亮眼吸睛的瓷器——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听名字就知道,它是由青花加釉里红共同装饰而成的釉下彩瓷器。 ![]()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瓜瓞绵绵纹双螭龙耳花口瓶 青花和釉里红的有机结合,装点的瓷器既保留了青花的幽静素雅,又有着釉里红独有的浓烈绚烂。集淡雅和明艳于一身,其魅力让人难以抵挡。 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约35万件瓷器里,青花釉里红瓷仅有41件,可见其珍贵,想知道青花釉里红瓷为何存世稀少,就不得不从它的发展史及说起了。 一:青花釉里红始于元代青花瓷始于唐代,但釉里红在元朝才出现,而青花釉里红在数百年之后的元末清初才诞生,由于时间短暂,技艺不成熟,元代能见到的青花瓷釉里红传世十分稀少。 故宫博物馆收藏的这一件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也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了。 ![]() 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 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局部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主要特征:造型厚重典雅,装饰丰富,青花釉色青白,偏浑浊,釉里红呈色偏灰,有明显的散晕和烧飞现象。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二:明初发展 明中晚期断烧明朝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到洪武时期,青花发色多见灰蓝,灰黑,甚至暗黑。釉里红反而得到了发展,颜色纯正浓艳,不过线条边缘还是有晕散。 ![]() 从左到右依次为: 青花花卉纹执壶,青花海水刻白龙纹扁壶,青花竹石灵芝缠枝花纹折沿盘,均为故宫博物馆藏。 ![]() 明永乐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 明初的青花釉里红器型规整,很有层次感,潇洒豪放,肆意流畅。因釉里红制作工艺繁杂复而苛刻,加上其他低温红釉的兴起,釉里红在明代中晚期一度断烧,在康熙年间才再次出现。 三:清康熙复烧 日臻成熟 随着清朝督窑官制度成立,景德镇烧造出郎红,豇豆红等高温铜红釉,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在清朝终于日渐成熟。 ![]() 清三代青花釉里红,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精品频出,更讲究线条的细致清晰,色调的深浅变化,题材也更加广泛。 ![]() 清乾隆青花海水釉里红云龙戏珠纹赏瓶 工匠对于青花釉里红色料的掌控力卓绝,造型规整,清晰,晕散自然,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画面纹饰上,釉里红也不再是陪衬,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青花和釉里红纹饰比例是对半的,清代时,青花更像是釉里红的点缀了。 四:青花釉里红为何传世稀少最主要的原因是: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本高,成瓷率低。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烧制温度在1300度;而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烧制温度在1250度到1300度,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烧成温度下进行。 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和窑温要求十分高。这种苛刻的条件导致了它成品率很低。 ![]() 青花釉里红松竹梅图竹叶藏诗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在古代,窑工们只能用肉眼去观察温差,1%的温差就决定了瓷器的生死,配方和烧成条件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导致发色不正,温度高直接烧飞了;温度低了,甚至直接看不到红色。 即使是在清代成熟的官窑烧造环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废品率也超过了80%以上,所以也有了“要想穷,就烧红”和“青花釉里红,十窑九不成”的说法。 五:青花釉里红的传承在古代,想要烧制一件完美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实属不易,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看的到窑内温度,经验不再是工匠们模棱两可的口口相传,这也促进了青花釉里红的传承和精进。 我们也很好的做到了这种传承,打造的这款青花釉里红鱼藻纹盖碗,利用现代的技术,更好的展现了青花和釉里红相碰撞的艺术性。 ![]() 正见 青花釉里红鱼藻纹两才盖碗 鱼藻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鱼” 与“余”同音,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寓意。 整器绘制鱼纹五条,分布不一, 杯身三条,各据一方,盖面两条,对称而生,处处透出呼应祥和之气,杯口双青线,杯底、盖钮卷草纹,上有仰莲纹,遥相呼应。 造辞的作品体现出的恪守与创新,颇有古器风韵,既有青花的 “幽靓雅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 ![]() 正见 青花釉里红鱼藻纹三才盖碗 随着现代制瓷工艺的发展,制瓷人才的不断涌进,青花釉里红瓷的造型与画面,也在不断创新,青花釉里红这一艺术瓷中的奇葩可以超越时空永放异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