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含义】 巨廖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国际编号:ST3。 巨,大、巨大的意思;髎,空隙、骨头缝隙、凹陷的意思。本穴位置在上颌与颧骨交界处的巨大缝隙中。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四白穴传出的天部之气,行到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本穴处天下上端(面脸的天部),降地之雨遮盖的地区大,名叫之巨,又以其降地之雨细微,如由孔隙度漏落一般,名叫之髎,故称巨廖。 ![]() 【经穴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精准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直视前方 ,沿瞳孔垂直线向下轻推,至鼻翼下缘水平线处,横平鼻翼下缘,即为该穴。 ![]() 【简便取穴】 双目直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水平线交点处,即为此穴。 ![]() 【局部解剖】 巨廖穴局部解剖有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 浅层分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深层分布有面神经颊支,面动、静脉。 【功效作用】 巨髎穴属足阳明胃经穴位,为阳跷脉、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具有明目退翳、舒筋活络、清热熄风、冷降胃浊的功效。 【主治病症】 巨廖穴位居面颊,故多作用于治疗面部疾病。 1、五官病症:如牙痛、眼睑瞤动、鼻衄、齿痛、唇颊肿、口眼㖞斜、目翳等。 2、面部病症:如面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鼻炎、鼻出血、面部浮肿、面部皮肤干燥无弹性、雀斑、黄褐斑、牙周脓肿等疾病。 【穴位配伍】 1、巨廖穴配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㖞斜。 2、巨廖穴配合谷穴、下关穴、内庭穴,治牙痛、三叉神经痛。 3、巨廖穴配天窗穴、颊车穴、外关穴、合谷穴,治唇颊肿。 【古籍摘要】 1、杨继洲·明《针灸大成·卷六》:“目障无见,远视䀮(huāng)䀮,淫肤白膜,翳(yì)复瞳子,脚气膝肿,取巨髎。” 2、吴昆·明《针方六集·卷五》:“主鼻塞,面风,颊肿,口㖞(wāi),瘈(chì)疭(zòng)。” 3、《针灸甲乙经》:“相貌恶寒症,巨髂主之。” 【操作方法】 1、按摩疗法 用双手食指指腹同时揉按两侧巨廖穴3-5分钟,具有冷降胃浊的功效,可治疗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等。 2、刮痧疗法 用面刮法,刮板倾斜45度,由内向外刮拭穴,可清热解毒熄风,改善面部肿胀、面神经痉挛。 3、针刺疗法 用毫针直刺0.3-0.5寸,可感局部酸胀,治目翳;向颊车方位透刺治疗面瘫等;尖针向四白穴或瞳子方位透刺,可治疗面瘫、近视等。 4、艾灸疗法 艾条距离皮肤3~5cm悬灸5~10分钟,可舒筋活络,治唇颊肿痛、三叉神经痛。 【注意事项】 1、穴位按摩时,按压力度不宜过重,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 2、针刺治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该穴不可深刺,不宜捻转提插行针。 3、刮痧切勿暴力操作,以患者耐受为度,不可强求出痧,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4、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针灸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主治(GB/T30233-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赵吉平,李瑛.针灸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黄龙祥,胡卫国,胡骁维,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潘文,针灸甲乙经语译及腧穴临证实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 [6]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刘乃刚.精准取穴不出错.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