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是神圣的,因为台下有求知若渴的学生;教师是神圣的,因为是从事着育人的行业。那么教师站在讲台上,首先就应该有无比神圣感!只是,怎样让自己神圣起来?这是个多年以来探讨不休的问题。特别是到了教育观念更新神速的今天,在“以生为本”的今天,教师努力选择并做好自己在讲台上的角色,是展示“教育神圣”和“讲台神圣”的关键。 ![]() 教师的讲台形象是教师素质在课堂上的综合体现,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是塑造完美教师形象的基础;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塑造完美讲台形象的前提;平时注重品德修养,加强技能训练是塑造完美讲台形象的关键。然而无论是大方得体、儒雅庄重的仪表,还是思辨敏捷、侃侃而谈的讲授,都应该只是教师形象的内因,真正被自己成功塑造的教师讲台形象,一定是外因牵动下师与生在积极互动中找到或形成的角色归属。笔者在从教30余年实践中思索,认为讲台上的形象,应该是融导演、演员和观众三位一体的的角色。 一、教师在讲台上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导演 教师在讲台上要善于当导演,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活动,演好每一场“戏”。在备课阶段,教师就好像未开机前的导演,对一场40分钟的“短剧”要有全局的统筹。毫无疑问,一个负责的老师就是一位负责的导演,“开机”之前就会精心设计短剧的内容(教学内容)、目的(教学目标)、观众和演员(备学生)、情节(教学步骤)、高潮(重难点突破)和道具(教具或教学手段)等。上课也犹如指挥作战,知己知彼,不打无把握之仗。教师课前有了充分准备,登上讲台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课堂上的教师切忌把自己当一个人的表演者或整场的主角,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就相当于导演宣布游戏规则,然后开机!当然,讲台上的导演面对的是未成年演员,而且所有演员都是平等的,拥有相同的出镜机会,不存在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这就注定了教师也要多学学那些敢于和善于启用群众演员的导演,敢于根据学生发挥和课堂生成改变既定计划,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的导演,主观性太强,看不到演员身上独有的特殊的光彩,颐指气使,非得演员按自己的思路走,结果不但抹杀了演员的表演光彩,也是的拍摄出来的作品因只有一人风格而死气沉沉。这些失败的导演而且往往看不见或不承认自身的失败。这一点,足以成为我们这些站在讲台上的老师的前车之鉴。教师这个“导演”不但要注意调动“演员”主动参与“剧本”的积极性,激发课堂活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还要注意激发和挖掘“演员”身上蕴藏着的丰富的创造力和真实的个人魅力——不同学生由于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不尽相同。教师通过激励、引导,赋予学生“体验自我”“走向成功”的机会,不仅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切实激活课堂。 ![]() 二、教师在讲台上也是一名重要的演员 刚才不是说讲台上的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是表演者吗,这会又说是演员,不是自相矛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就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演员的角色任务也是各有侧重的。 首先,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演员也是一种社会角色,虽然面对着不同的观众,却有着相同的心路历程。演员为了迎合观众需求而不断地改善自己,同样,教师为了教和学的需求在不断地完善自己。不过,演员改善的是演技,而教师改善的是教学方法。教师比演员难做,是因为演员和观众较远而教师和学生很近,演员对观众的要求较低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想演好自己的角色,学师德范,做人表率,而且要坚守清贫,这确实不是一般的演员能达到的。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是有了教师这种角色的存在,文明才得以延续,社会才得以发展! 其次,教师在讲台上的演员角色主要是根据其教学功能的需要来确定的。犹如旧戏中翻筋打斗的开场小生和插科打诨的凑场小丑一样,教师在讲台上的演员角色主要起着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配角。当天起炎热沉闷或学生课堂情绪低迷时,教师需要做个“丑角”,为“观众”提神醒脑投入剧情中去;当群众演员激情勃发争当主角吵嚷一团时,教师需要做一个“末角”,让演员各按角色,各司其职;当有的演员忘记规矩逾越纪律或背道而驰时,教师则需要做一个“净角”,虽是武生却摒弃武断但能对演员行为加以约束,以保证起码的课堂秩序……教师在课堂上当演员,虽然只是瞬时的配角,却往往体现出教师的责任和智慧,不可以等闲视之。 最后,教师在讲台上的演员角色,需要注意庄与谐的把握。太“庄重”则易沉闷,太“闹热”则难收,这个度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班级具体课堂适当调适,这里不再赘述。 ![]() 三、教师在讲台上更应该是一名文明观众 没有观众的演员是缺乏激情的,所以在课堂上,很多老师谆谆告诫学生,说既要积极做演员,又要认真做观众。对,学生角色要转换,但学生往往不太怎么会转换自己的角色。这时怎么办?老师做榜样!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怎么怎么做,更要先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学生演员在“演出”时,他(她)的心里其实很在乎别人的态度。观众投入与否直接影响其表演的欲望和质量。而这时,教师不是要去招呼学生如何做个好观(听)众,而是应该先让自己做个好观(听)众!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1、表情关注,面含鼓励,耐心细致,凝神静听 教师面对学生“表演”,一定要做到关心和尊重,重视和鼓励。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均能传递给学生一种力量。教师还切忌急躁和武断,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受表达能力所限,其发言的“真谛”往往是在“山环水绕”之后,教师急躁的行为会打击学生的自尊自信而且不利于“剧情”推进。 2、正确引导,公正评价,响亮委婉,各把其度 我这里要讲的重点是“公正”二字。现行的教育观念笼罩之下,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评价,宠溺之光大放,仿佛说一句“这可是不正确的哟”就体现不出自己的宽容和“以人为本”,或者是担心会体现出自己对问题缺乏多角度辩证的思考,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其实,这都是太小心不负责的行为。教育教学中,对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教育,先应该是学会判断,然后才是辩证地判断。基本的判断都没有,又怎么会辩证的去判断呢?所以在鼓励学生大胆”表演“的同时,自己也要做大胆的观众。不过,既是教师,就得做文明观众,公正之余要有法——响亮肯定,放大亮点;委婉否定,感染学生。 要申明的是,“公正”一词还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因为教师不是哪一个演员的观众,是所有具有平等出镜率的演员的观众。教师在讲台上当观众是不允许“追星”的! ![]() 总之,教师踏上神圣的讲台,从事神圣的教学,让自己在神圣讲台上找到、转换并演好每一种角色,让角色为神圣教育服务是我们毕身的追求。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努力的态度永远是那么美丽! ![]() |
|